文档结构整理

This commit is contained in:
狐狸Nomad
2023-03-01 15:52:48 +08:00
parent 48f8788a4f
commit a8e6df745f
189 changed files with 268 additions and 280 deletions

View File

@ -4,7 +4,7 @@
访问 RouterOS 的官网 [Mikrotik](https://mikrotik.com/download) 下载 Winbox 和 CHR 版本的固件,并一同下载固件的校验文件。 访问 RouterOS 的官网 [Mikrotik](https://mikrotik.com/download) 下载 Winbox 和 CHR 版本的固件,并一同下载固件的校验文件。
![ROS系统下载](img/p0/ros_download.png) ![ROS系统下载](img/p00/ros_download.png)
## 1.创建 RouterOS 的虚拟机 ## 1.创建 RouterOS 的虚拟机
@ -14,13 +14,13 @@
节点即本机,`VM ID` 和 名称 可以自由定义。 节点即本机,`VM ID` 和 名称 可以自由定义。
![虚拟机-常规](img/p0/ros_pve_init.png) ![虚拟机-常规](img/p00/ros_pve_init.png)
### 1.2.操作系统 ### 1.2.操作系统
操作系统类别选择 `Linux` 、内核版本 `5.x - 2.6 Kernel` 即可,且无需使用引导介质。 操作系统类别选择 `Linux` 、内核版本 `5.x - 2.6 Kernel` 即可,且无需使用引导介质。
![虚拟机-操作系统](img/p0/ros_pve_guestos.png) ![虚拟机-操作系统](img/p00/ros_pve_guestos.png)
### 1.3.系统 ### 1.3.系统
@ -34,13 +34,13 @@
如果后续使用过程中 RouterOS **不稳定** ,请保持机型选择 `默认(i440fx)` 如果后续使用过程中 RouterOS **不稳定** ,请保持机型选择 `默认(i440fx)`
![虚拟机-系统](img/p0/ros_pve_os.png) ![虚拟机-系统](img/p00/ros_pve_os.png)
### 1.4.磁盘 ### 1.4.磁盘
磁盘部分,为了避免后续有多块磁盘,此处选择删掉所有的磁盘。 磁盘部分,为了避免后续有多块磁盘,此处选择删掉所有的磁盘。
![虚拟机-磁盘](img/p0/ros_pve_hd.png) ![虚拟机-磁盘](img/p00/ros_pve_hd.png)
### 1.5.CPU ### 1.5.CPU
@ -52,13 +52,13 @@ CPU类别选择 `host` ,核心根据您物理 CPU 核心数进行酌情设置
如果设备 CPU **超分Over-Commit** 比较严重,可适当将 `CPU权重` 参数翻倍,让 RouterOS 获得更多的 CPU 时间。 如果设备 CPU **超分Over-Commit** 比较严重,可适当将 `CPU权重` 参数翻倍,让 RouterOS 获得更多的 CPU 时间。
![虚拟机-CPU](img/p0/ros_pve_cpu.png) ![虚拟机-CPU](img/p00/ros_pve_cpu.png)
### 1.6.内存 ### 1.6.内存
内存一般 2G 足够使用,关闭 `Ballooning` 设备选项。 内存一般 2G 足够使用,关闭 `Ballooning` 设备选项。
![虚拟机-内存](img/p0/ros_pve_mem.png) ![虚拟机-内存](img/p00/ros_pve_mem.png)
### 1.7.网络 ### 1.7.网络
@ -72,11 +72,11 @@ CPU类别选择 `host` ,核心根据您物理 CPU 核心数进行酌情设置
即有 n 个 CPU 核心,此处多队列也设置为 n 。 即有 n 个 CPU 核心,此处多队列也设置为 n 。
![虚拟机-网络](img/p0/ros_pve_eths.png) ![虚拟机-网络](img/p00/ros_pve_eths.png)
根据官方文档中对 `Multiqueue` 的描述: 根据官方文档中对 `Multiqueue` 的描述:
![虚拟机-网络-网卡多队列](img/p0/ros_pve_eths_multiqueue.png) ![虚拟机-网络-网卡多队列](img/p00/ros_pve_eths_multiqueue.png)
因此,对于使用 `VirtIO` 模型的网卡设备,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虚拟机的网络吞吐性能,尤其是在该虚拟机用作路由器且需要处理大流量带宽时。 因此,对于使用 `VirtIO` 模型的网卡设备,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虚拟机的网络吞吐性能,尤其是在该虚拟机用作路由器且需要处理大流量带宽时。
@ -86,23 +86,21 @@ CPU类别选择 `host` ,核心根据您物理 CPU 核心数进行酌情设置
接下来查看设置总览,确认无误,即可点击 “完成” 。 接下来查看设置总览,确认无误,即可点击 “完成” 。
![虚拟机-确认](img/p0/ros_pve_confirm.png) ![虚拟机-确认](img/p00/ros_pve_confirm.png)
## 2.调整虚拟机硬件参数 ## 2.调整虚拟机硬件参数
此时,查看虚拟机详情页,可以看到我们刚才创建的虚拟机。 此时,查看虚拟机详情页,可以看到我们刚才创建的虚拟机。
![虚拟机参数](img/p0/ros_hw_review.png) ![虚拟机参数](img/p00/ros_hw_review.png)
去掉 CD/DVD 驱动器后,开始添加需要的网络设备。 去掉 CD/DVD 驱动器后,开始添加需要的网络设备。
![虚拟机添加网卡](img/p0/ros_add_eths.png) ![虚拟机添加网卡](img/p00/ros_add_eths.png)
按需添加需要的网络设备,并去掉防火墙,增加网卡多队列选项。示例如下: 按需添加需要的网络设备,并去掉防火墙,增加网卡多队列选项。示例如下:
![虚拟机添加网卡完成](img/p0/ros_add_eths_done.png) ![虚拟机添加网卡完成](img/p00/ros_add_eths_done.png)
## 3.创建RouterOS硬盘 ## 3.创建RouterOS硬盘
@ -112,7 +110,7 @@ CPU类别选择 `host` ,核心根据您物理 CPU 核心数进行酌情设置
因此此处不演示如何使用 SFTP 工具。 因此此处不演示如何使用 SFTP 工具。
![上传ROS的img文件](img/p0/ros_img_upload.png) ![上传ROS的img文件](img/p00/ros_img_upload.png)
使用 SSH 工具登录到 PVE 服务器,并进入 tmp 目录,创建一个文件夹: 使用 SSH 工具登录到 PVE 服务器,并进入 tmp 目录,创建一个文件夹:
@ -130,7 +128,7 @@ cd RouterOS
将 RouterOS 固件上传到该文件夹中,并检查 `hash` 将 RouterOS 固件上传到该文件夹中,并检查 `hash`
![ROS的img文件校验](img/p0/ros_img_hash.png) ![ROS的img文件校验](img/p00/ros_img_hash.png)
```bash ```bash
# 检查文件是否存在 # 检查文件是否存在
@ -147,7 +145,7 @@ sha256sum chr-7.3.1.img.zip
由于上传的镜像为 Zip 压缩格式,因此需要首先对其解压缩。 由于上传的镜像为 Zip 压缩格式,因此需要首先对其解压缩。
![img文件解压缩](img/p0/ros_img_unzip.png) ![img文件解压缩](img/p00/ros_img_unzip.png)
```bash ```bash
# 将固件解压缩 # 将固件解压缩
@ -157,7 +155,7 @@ unzip -q chr-7.3.1.img.zip
解压出 RouterOS 的 `img` 格式的镜像,然后使用 PVE 自带命令行工具,对其进行格式转换: 解压出 RouterOS 的 `img` 格式的镜像,然后使用 PVE 自带命令行工具,对其进行格式转换:
![img文件转换](img/p0/ros_img_convert.png) ![img文件转换](img/p00/ros_img_convert.png)
```bash ```bash
# 将 img 格式的镜像转换成 qcow2 格式 # 将 img 格式的镜像转换成 qcow2 格式
@ -171,7 +169,7 @@ qemu-img convert -f raw -O qcow2 chr-7.3.1.img routeros.qcow2
在创建 RouterOS 虚拟机时,曾指定了 `VM ID`,演示中为 **`233`** ;该编号后续会用到,大家在参考本文章时,需要注意替换。 在创建 RouterOS 虚拟机时,曾指定了 `VM ID`,演示中为 **`233`** ;该编号后续会用到,大家在参考本文章时,需要注意替换。
![镜像导入为磁盘](img/p0/ros_img_import.png) ![镜像导入为磁盘](img/p00/ros_img_import.png)
**再次重申,命令中的 `233` 要替换成您自己的 RouterOS 虚拟机编号。** **再次重申,命令中的 `233` 要替换成您自己的 RouterOS 虚拟机编号。**
@ -188,36 +186,35 @@ Successfully imported disk as 'unused0:local-lvm:vm-233-disk-0'
在磁盘导入成功后,会发现虚拟机的硬件列表中多出了一块未使用的磁盘设备,鼠标 **双击** 该设备进行一些配置调整。 在磁盘导入成功后,会发现虚拟机的硬件列表中多出了一块未使用的磁盘设备,鼠标 **双击** 该设备进行一些配置调整。
![启用磁盘](img/p0/ros_hd_use.png) ![启用磁盘](img/p00/ros_hd_use.png)
在弹出的对话框中,勾选 `IO thread` 选项,点击“添加”按钮。 在弹出的对话框中,勾选 `IO thread` 选项,点击“添加”按钮。
![调整磁盘参数](img/p0/ros_hd_iothread.png) ![调整磁盘参数](img/p00/ros_hd_iothread.png)
此时,磁盘大小为 128M ,为了方便后续使用,需要对该磁盘空间进行扩容。 此时,磁盘大小为 128M ,为了方便后续使用,需要对该磁盘空间进行扩容。
此处扩容后,在 RouterOS 虚拟机 **初次启动** 时,会根据磁盘空间自动扩容安装,所以无需担心。 此处扩容后,在 RouterOS 虚拟机 **初次启动** 时,会根据磁盘空间自动扩容安装,所以无需担心。
![磁盘扩容-1](img/p0/ros_hd_enlarge.png) ![磁盘扩容-1](img/p00/ros_hd_enlarge.png)
选中该磁盘,然后点击 `Disk Action``Resize` 选中该磁盘,然后点击 `Disk Action``Resize`
![磁盘扩容-2](img/p0/ros_hd_resize.png) ![磁盘扩容-2](img/p00/ros_hd_resize.png)
根据需要,扩容一定量的磁盘空间;我作为演示,仅增加 1G 的磁盘空间,并点击 “调整磁盘大小” 根据需要,扩容一定量的磁盘空间;我作为演示,仅增加 1G 的磁盘空间,并点击 “调整磁盘大小”
![磁盘扩容-3](img/p0/ros_hd_add1G.png) ![磁盘扩容-3](img/p00/ros_hd_add1G.png)
调整完成后,磁盘容量已被扩容。 调整完成后,磁盘容量已被扩容。
![磁盘扩容-4](img/p0/ros_hd_finish.png) ![磁盘扩容-4](img/p00/ros_hd_finish.png)
## 4.调整虚拟机配置参数 ## 4.调整虚拟机配置参数
初创的 RouterOS 的配置参数如下: 初创的 RouterOS 的配置参数如下:
![ROS虚拟机原始参数](img/p0/ros_vm_origin.png) ![ROS虚拟机原始参数](img/p00/ros_vm_origin.png)
需要修改的部分有如下几个: 需要修改的部分有如下几个:
1. 开机自启动(建议在 RouterOS 完全设置好之后再修改) 1. 开机自启动(建议在 RouterOS 完全设置好之后再修改)
@ -231,7 +228,7 @@ Successfully imported disk as 'unused0:local-lvm:vm-233-disk-0'
启动顺序推荐如下: 启动顺序推荐如下:
![ROS开机自启动](img/p0/ros_vm_autostart.png) ![ROS开机自启动](img/p00/ros_vm_autostart.png)
启动/关机顺序为 “1” ,表示该虚拟机第一个启动,最后一个关机。 启动/关机顺序为 “1” ,表示该虚拟机第一个启动,最后一个关机。
@ -243,18 +240,17 @@ Successfully imported disk as 'unused0:local-lvm:vm-233-disk-0'
然后点击 `OK` 然后点击 `OK`
![ROS引导项](img/p0/ros_vm_boot.png) ![ROS引导项](img/p00/ros_vm_boot.png)
### 4.3.修改平板指针设置 ### 4.3.修改平板指针设置
关闭“使用平板指针”的选项,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虚拟机的 CPU 使用率。 关闭“使用平板指针”的选项,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虚拟机的 CPU 使用率。
![ROS虚拟机关闭平板指针](img/p0/ros_vm_tablet.png) ![ROS虚拟机关闭平板指针](img/p00/ros_vm_tablet.png)
修改完成后,总体情况如下,等待 RouterOS 完全配置好,运行无异常之后,即可开启该虚拟机的 **“开机自启动”** 设置。 修改完成后,总体情况如下,等待 RouterOS 完全配置好,运行无异常之后,即可开启该虚拟机的 **“开机自启动”** 设置。
![ROS虚拟机参数调整完成](img/p0/ros_vm_finish.png) ![ROS虚拟机参数调整完成](img/p00/ros_vm_finish.png)
## 5.虚拟机开机 ## 5.虚拟机开机
@ -264,12 +260,12 @@ Successfully imported disk as 'unused0:local-lvm:vm-233-disk-0'
此处需要注意的是,目前 RouterOS 并未设置,因此不会对网络造成什么影响,但是如果后续 RouterOS 配置了内部网络接口的桥接,且此时 PVE 有其他的路由系统(例如 Openwrt也在相同的网络接口上有桥接就会引起网络环路导致网络无法访问。 此处需要注意的是,目前 RouterOS 并未设置,因此不会对网络造成什么影响,但是如果后续 RouterOS 配置了内部网络接口的桥接,且此时 PVE 有其他的路由系统(例如 Openwrt也在相同的网络接口上有桥接就会引起网络环路导致网络无法访问。
![ROS登录](img/p0/ros_login.png) ![ROS登录](img/p00/ros_login.png)
开机后,显示如图内容,即表示 RouterOS 已经安装成功。 开机后,显示如图内容,即表示 RouterOS 已经安装成功。
![ROS安装完成](img/p0/ros_vm_ok.png) ![ROS安装完成](img/p00/ros_vm_ok.png)
RouterOS 的默认账户为 **“admin”** ,密码 **为空** RouterOS 的默认账户为 **“admin”** ,密码 **为空**
至此RouterOS 虚拟机安装步骤完成。 至此RouterOS 虚拟机安装步骤完成。

View File

@ -1,6 +1,6 @@
## 0.前景提要 ## 0.前景提要
在上一篇文章《[0.PVE下RouterOS安装](./0.PVE下RouterOS安装.md)》中,我们已经在 PVE 环境下安装好了 RouterOS。 在上一篇文章《[00.PVE下RouterOS安装](./00.PVE下RouterOS安装.md)》中,我们已经在 PVE 环境下安装好了 RouterOS。
但是由于我咕的太久,现在 RouterOS 已经更新到了 7.4 Stable 版本。 但是由于我咕的太久,现在 RouterOS 已经更新到了 7.4 Stable 版本。
@ -10,17 +10,17 @@
### Winbox: ### Winbox:
![下载Winbox](img/p0/dl_winbox.png) ![下载Winbox](img/p00/dl_winbox.png)
### RouterOS 固件: ### RouterOS 固件:
![下载RouterOS](img/p0/dl_ros.png) ![下载RouterOS](img/p00/dl_ros.png)
### RouterOS 固件校验信息: ### RouterOS 固件校验信息:
![下载RouterOS校验](img/p0/dl_ros_hash.png) ![下载RouterOS校验](img/p00/dl_ros_hash.png)
**说明:** **说明:**
本系列文章适用于 CHR 版本和 MikroTik 原厂硬路由的 RouterOS 配置。 本系列文章适用于 CHR 版本和 MikroTik 原厂硬路由的 RouterOS 配置。
@ -28,23 +28,23 @@
这里推荐 2 款 MikroTik 的硬件设备,普通家庭上网环境可以使用被誉为弱电箱神器的 `hex` 系列 `RB750Gr3` ,如果对网络性能有较高要求则可以使用 `RB5009UG+S+IN` 这里推荐 2 款 MikroTik 的硬件设备,普通家庭上网环境可以使用被誉为弱电箱神器的 `hex` 系列 `RB750Gr3` ,如果对网络性能有较高要求则可以使用 `RB5009UG+S+IN`
![设备推荐](img/p0/devices_recommendation.png) ![设备推荐](img/p00/devices_recommendation.png)
## 1.备注网口 ## 1.备注网口
由于 Winbox 目前只支持 Windows 系统,因此在 macOS 或 Linux 系统下时,需要准备一个 Windows 的虚拟机或者使用 `Wine` 由于 Winbox 目前只支持 Windows 系统,因此在 macOS 或 Linux 系统下时,需要准备一个 Windows 的虚拟机或者使用 `Wine`
![PVE网络规划](img/p0/ros_pve_netplan.png) ![PVE网络规划](img/p00/ros_pve_netplan.png)
打开 Winbox ,并将 Windows 设备的 LAN 口与 PVE 软路由的 ETH1 到 ETH3 中的一个物理网口相连。 打开 Winbox ,并将 Windows 设备的 LAN 口与 PVE 软路由的 ETH1 到 ETH3 中的一个物理网口相连。
此时 Winbox 会识别到一个新的 RouterOS 设备,并显示出该设备的 mac 地址,该设备的 IP 地址为 `0.0.0.0` 此时 Winbox 会识别到一个新的 RouterOS 设备,并显示出该设备的 mac 地址,该设备的 IP 地址为 `0.0.0.0`
![Winbox登录](img/p1/wb_login.png) ![Winbox登录](img/p01/wb_login.png)
点击 mac 地址来登录 RouterOS默认账户 `admin` ,默认密码为空。登录系统后显示: 点击 mac 地址来登录 RouterOS默认账户 `admin` ,默认密码为空。登录系统后显示:
![未授权提示](img/p1/wb_welcome.png) ![未授权提示](img/p01/wb_welcome.png)
该对话框表示该系统未被授权。 该对话框表示该系统未被授权。
@ -52,32 +52,31 @@
点击 `OK` 关闭该窗口,点击左侧导航的 `Interfaces` 点击 `OK` 关闭该窗口,点击左侧导航的 `Interfaces`
![编辑接口](img/p1/Interface.png) ![编辑接口](img/p01/Interface.png)
如果在 PVE 下安装 RouterOS 并添加网口过程中没有出现问题,此处应该显示 5 个网口。 如果在 PVE 下安装 RouterOS 并添加网口过程中没有出现问题,此处应该显示 5 个网口。
鼠标依次 **双击** 每个网口,进入网口配置界面,并根据表格中的内容,对每个网口进行备注: 鼠标依次 **双击** 每个网口,进入网口配置界面,并根据表格中的内容,对每个网口进行备注:
| 网口名称 | PVE网桥编号 | 物理网口 | 作用 | 备注 | |网口名称|PVE网桥编号|物理网口|作用|备注|
|-------|---------|------|----------|-------------------------------| |--|--|--|--|--|
| ether1 | vmbr0 | ETH0 | PPPoE 拨号 | `defconf: Local WAN` | |ether1|vmbr0|ETH0|PPPoE 拨号|`defconf: Local WAN`|
| ether2 | vmbr1 | ETH1 | 内部网桥成员 | `defconf: Local LAN1` | |ether2|vmbr1|ETH1|内部网桥成员|`defconf: Local LAN1`|
| ether3 | vmbr2 | ETH2 | 内部网桥成员 | `defconf: Local LAN2` | |ether3|vmbr2|ETH2|内部网桥成员|`defconf: Local LAN2`|
| ether4 | vmbr3 | ETH3 | 内部网桥成员 | `defconf: Local LAN3` | |ether4|vmbr3|ETH3|内部网桥成员|`defconf: Local LAN3`|
| ether5 | vmbr4 | 无 | 内部网桥成员 | `defconf: Local LAN for Guests` | |ether5|vmbr4|无|内部网桥成员|`defconf: Local LAN for Guests`|
![接口备注](img/p1/Interfaces_comment.png) ![接口备注](img/p01/Interfaces_comment.png)
备注完成后如图所示: 备注完成后如图所示:
![接口备注完成](img/p1/Interfaces_comment_finish.png) ![接口备注完成](img/p01/Interfaces_comment_finish.png)
## 2.创建内部网桥 ## 2.创建内部网桥
点击左侧导航的 `Bridge`,点击“添加”按钮: 点击左侧导航的 `Bridge`,点击“添加”按钮:
![创建网桥](img/p1/add_bridge1.png) ![创建网桥](img/p01/add_bridge1.png)
|参数|值|说明| |参数|值|说明|
|--|--|--| |--|--|--|
@ -88,13 +87,13 @@
`Interface` 下拉列表中选中需要添加的网口,`Bridge` 下拉列表中选中刚创建的网桥 `bridge1` `Interface` 下拉列表中选中需要添加的网口,`Bridge` 下拉列表中选中刚创建的网桥 `bridge1`
![添加网桥成员](img/p1/bridge1_add_member.png) ![添加网桥成员](img/p01/bridge1_add_member.png)
点击 `OK` ,即可把网口添加为网桥成员接口。 点击 `OK` ,即可把网口添加为网桥成员接口。
重复该操作,将所有 LAN 口都添加入该网桥。 重复该操作,将所有 LAN 口都添加入该网桥。
![选择网桥成员](img/p1/bridge1_choose_port.png) ![选择网桥成员](img/p01/bridge1_choose_port.png)
当然,除了使用 Winbox 来添加网桥以及成员接口的方法外,还可以使用 CLI 来创建网桥并添加成员接口,参考如下: 当然,除了使用 Winbox 来添加网桥以及成员接口的方法外,还可以使用 CLI 来创建网桥并添加成员接口,参考如下:
@ -115,24 +114,24 @@ add bridge=bridge1 interface=ether5
点击左侧导航的 `PPP` ,点击“添加”按钮,选择 `PPPoE Client` 点击左侧导航的 `PPP` ,点击“添加”按钮,选择 `PPPoE Client`
![创建PPPoE拨号](img/p1/add_pppoe-out1.png) ![创建PPPoE拨号](img/p01/add_pppoe-out1.png)
| 参数 | 值 | |参数|值|
|------------|--------------| |--|--|
| Name | `pppoe-out1` | |Name|`pppoe-out1`|
| Interfaces | `ether1` | |Interfaces|`ether1`|
切换到 `Dial Out` 选项卡,填写 PPPoE 拨号需要的用户名和密码,并填写一个备注: 切换到 `Dial Out` 选项卡,填写 PPPoE 拨号需要的用户名和密码,并填写一个备注:
![PPPoE参数](img/p1/pppoe-out1_parameters.png) ![PPPoE参数](img/p01/pppoe-out1_parameters.png)
| 参数 | 值 | |参数|值|
|-------------------|-----------------------------| |--|--|
| User | 拨号账户 | |User|拨号账户|
| Password | 拨号密码 | |Password|拨号密码|
| Use Peer DNS | 不勾选 | |Use Peer DNS|不勾选|
| Add Default Route | **必须勾选** | |Add Default Route|**必须勾选**|
| Comment | `defconf: Local PPPoE IPv4` | |Comment|`defconf: Local PPPoE IPv4`|
`Use Peer DNS` 表示是否使用拨号下发的 DNS 服务器,推荐此处不勾选,后续将会设置 RouterOS 所使用的 `DNS` 服务器。 `Use Peer DNS` 表示是否使用拨号下发的 DNS 服务器,推荐此处不勾选,后续将会设置 RouterOS 所使用的 `DNS` 服务器。
@ -142,8 +141,7 @@ add bridge=bridge1 interface=ether5
因为现在防火墙暂未设置,即使拨号成功也无法正常上网,而且为了避免外网某些流量意外访问到 RouterOS安全起见先禁用 PPPoE 拨号。 因为现在防火墙暂未设置,即使拨号成功也无法正常上网,而且为了避免外网某些流量意外访问到 RouterOS安全起见先禁用 PPPoE 拨号。
![禁用PPPoE拨号](img/p1/disable_pppoe-out1.png) ![禁用PPPoE拨号](img/p01/disable_pppoe-out1.png)
## 4.设置接口 IPv4 地址 ## 4.设置接口 IPv4 地址
@ -155,7 +153,7 @@ add bridge=bridge1 interface=ether5
首先设置网桥的 IPv4 地址,点击左侧导航 `IP` 菜单的子菜单 `Addresses` ,点击“添加”按钮: 首先设置网桥的 IPv4 地址,点击左侧导航 `IP` 菜单的子菜单 `Addresses` ,点击“添加”按钮:
![给网桥添加IP地址](img/p1/add_bridge1_IPv4.png) ![给网桥添加IP地址](img/p01/add_bridge1_IPv4.png)
|参数|值| |参数|值|
|--|--| |--|--|
@ -168,7 +166,7 @@ add bridge=bridge1 interface=ether5
**对于使用 RouterOS 拨号的场景** ,并且希望能通过 RouterOS 问到光猫时,需要给 `ether1` 分配一个和光猫同网段的地址 `192.168.100.2/24` **对于使用 RouterOS 拨号的场景** ,并且希望能通过 RouterOS 问到光猫时,需要给 `ether1` 分配一个和光猫同网段的地址 `192.168.100.2/24`
![PPPoE时网口1静态IP](img/p1/add_ether1_IPv4_for_pppoe.png) ![PPPoE时网口1静态IP](img/p01/add_ether1_IPv4_for_pppoe.png)
|参数|值| |参数|值|
|--|--| |--|--|
@ -179,13 +177,13 @@ add bridge=bridge1 interface=ether5
接口地址设置完成后如图所示: 接口地址设置完成后如图所示:
![PPPoE时网口1静态IP完成](img/p1/ether1_pppoe_IPv4_finish.png) ![PPPoE时网口1静态IP完成](img/p01/ether1_pppoe_IPv4_finish.png)
**注意:** **注意:**
**RouterOS 拨号时,请检查 `IP` 菜单的子菜单 `DHCP Client` ,并移除系统自动生成的在 `ether1` 接口上的 DHCP 客户端。** **RouterOS 拨号时,请检查 `IP` 菜单的子菜单 `DHCP Client` ,并移除系统自动生成的在 `ether1` 接口上的 DHCP 客户端。**
![PPPoE时移除网口1DHCP](img/p1/ether1_remove_auto_dhcp.png) ![PPPoE时移除网口1DHCP](img/p01/ether1_remove_auto_dhcp.png)
### 4.2.光猫拨号时 ### 4.2.光猫拨号时
@ -193,20 +191,19 @@ add bridge=bridge1 interface=ether5
点击左侧导航 `IP` 菜单的子菜单 `DHCP Client` ,点击“添加”按钮: 点击左侧导航 `IP` 菜单的子菜单 `DHCP Client` ,点击“添加”按钮:
![光猫拨号时网口1动态IP](img/p1/add_ether1_IPv4_for_DHCP.png) ![光猫拨号时网口1动态IP](img/p01/add_ether1_IPv4_for_DHCP.png)
| 参数 | 值 | |参数|值|
|-------------------|-------------------------| |--|--|
| Interface | `ether1` | |Interface|`ether1`|
| Use Peer DNS | 取消勾选 | |Use Peer DNS|取消勾选|
| Use Peer NTP | 取消勾选 | |Use Peer NTP|取消勾选|
| Add Default Route | **必须为 yes** | |Add Default Route|**必须为 yes**|
| Comment | `defconf: DHCP For WAN` | |Comment|`defconf: DHCP For WAN`|
创建完成后,如果获取到了 IPv4 地址则表示设置正确,如图所示: 创建完成后,如果获取到了 IPv4 地址则表示设置正确,如图所示:
![光猫拨号时网口1动态IP完成](img/p1/ether1_DHCP_IPv4_finish.png) ![光猫拨号时网口1动态IP完成](img/p01/ether1_DHCP_IPv4_finish.png)
## 5.设置 IPv4 DHCP 服务器 ## 5.设置 IPv4 DHCP 服务器
@ -218,7 +215,7 @@ add bridge=bridge1 interface=ether5
先创建 DHCP 地址池,点击左侧导航 `IP` 菜单的子菜单 `Pool` ,点击“添加”按钮: 先创建 DHCP 地址池,点击左侧导航 `IP` 菜单的子菜单 `Pool` ,点击“添加”按钮:
![创建DHCP地址池](img/p1/add_dhcp_pool.png) ![创建DHCP地址池](img/p01/add_dhcp_pool.png)
|参数|值| |参数|值|
|--|--| |--|--|
@ -226,23 +223,23 @@ add bridge=bridge1 interface=ether5
|Addresses|`172.16.1.101-172.16.1.150`| |Addresses|`172.16.1.101-172.16.1.150`|
|Comment|`defconf: Local LAN IPv4 Pool`| |Comment|`defconf: Local LAN IPv4 Pool`|
**说明:** **说明:**
`Addresses` 处填写的地址段为 `172.16.1.101-172.16.1.150` ,表示该地址池有 50 个可用 IPv4 地址。 `Addresses` 处填写的地址段为 `172.16.1.101-172.16.1.150` ,表示该地址池有 50 个可用 IPv4 地址。
预留地址部分将用于内网设备的静态 IPv4 地址设置,在内网设备较多的情况下,可根据实际需求加大该地址池的容量。 预留地址部分将用于内网设备的静态 IPv4 地址设置,在内网设备较多的情况下,可根据实际需求加大该地址池的容量。
当前子网掩码为 `/24``255.255.255.0` ,因此该地址池最大的地址空间为 `172.16.1.2-172.16.1.254` 当前子网掩码为 `/24``255.255.255.0` ,因此该地址池最大的地址空间为 `172.16.1.2-172.16.1.254`
地址池创建完成后,如图所示: 地址池创建完成后,如图所示:
![DHCP地址池添加完成](img/p1/dhcp_pool_finish.png) ![DHCP地址池添加完成](img/p01/dhcp_pool_finish.png)
### 5.2.创建 DHCP 服务器 ### 5.2.创建 DHCP 服务器
接下来创建 DHCP 服务器, 点击左侧导航 `IP` 菜单的子菜单 `DHCP Server` ,点击“添加”按钮: 接下来创建 DHCP 服务器, 点击左侧导航 `IP` 菜单的子菜单 `DHCP Server` ,点击“添加”按钮:
![创建DHCP服务器](img/p1/add_dhcp_server.png) ![创建DHCP服务器](img/p01/add_dhcp_server.png)
|参数|值| |参数|值|
|--|--| |--|--|
@ -255,11 +252,11 @@ add bridge=bridge1 interface=ether5
创建完成 DHCP 服务器后如图所示: 创建完成 DHCP 服务器后如图所示:
![DHCP服务器创建完成](img/p1/dhcp_server_finish.png) ![DHCP服务器创建完成](img/p01/dhcp_server_finish.png)
接下来创建 DHCP 服务器网络参数,切换到 `Networks` 选项卡,点击“添加”按钮: 接下来创建 DHCP 服务器网络参数,切换到 `Networks` 选项卡,点击“添加”按钮:
![创建DHCP服务器网络](img/p1/add_dhcp_server_network.png) ![创建DHCP服务器网络](img/p01/add_dhcp_server_network.png)
|参数|值| |参数|值|
|--|--| |--|--|
@ -272,18 +269,17 @@ add bridge=bridge1 interface=ether5
DHCP 服务器网络参数创建完成后,如图所示: DHCP 服务器网络参数创建完成后,如图所示:
![DHCP服务器网络创建完成](img/p1/dhcp_server_network_finish.png) ![DHCP服务器网络创建完成](img/p01/dhcp_server_network_finish.png)
此时重连一次电脑的网络,电脑将能够从 RouterOS 获取到 IP 地址: 此时重连一次电脑的网络,电脑将能够从 RouterOS 获取到 IP 地址:
![电脑正确获取IP地址](img/p1/pc_dhcp_status.png) ![电脑正确获取IP地址](img/p01/pc_dhcp_status.png)
## 6.设置 DNS ## 6.设置 DNS
点击左侧导航 `IP` 菜单的子菜单 `DNS` ,并修改参数: 点击左侧导航 `IP` 菜单的子菜单 `DNS` ,并修改参数:
![调整RouterOS系统DNS参数](img/p1/modify_system_dns.png) ![调整RouterOS系统DNS参数](img/p01/modify_system_dns.png)
|参数|值| |参数|值|
|--|--| |--|--|
@ -299,4 +295,4 @@ DHCP 服务器网络参数创建完成后,如图所示:
在之前的 DHCP 网络设置部分,将 RouterOS 地址设置成了内网设备的 DNS 服务器地址,因此,如果此处不勾选该选项,则会导致内网设备无法进行 DNS 解析。 在之前的 DHCP 网络设置部分,将 RouterOS 地址设置成了内网设备的 DNS 服务器地址,因此,如果此处不勾选该选项,则会导致内网设备无法进行 DNS 解析。
至此RouterOS 基础配置已经完成,后续将设置 RouterOS 的接口组和防火墙,让 RouterOS 以及内网设备正常上网。 至此RouterOS 基础配置已经完成,后续将设置 RouterOS 的接口组和防火墙,让 RouterOS 以及内网设备正常上网。

View File

@ -1,28 +1,28 @@
## 0.前景提要 ## 0.前景提要
在上一篇文章《[1.定义网络接口和基础配置](./1.定义网络接口和基础配置.md)》中,我们已经配置好了 RouterOS 的网络接口、DHCP、DNS等内容 在上一篇文章《[01.定义网络接口和基础配置](./01.定义网络接口和基础配置.md)》中,我们已经配置好了 RouterOS 的网络接口、DHCP、DNS等内容
此时,连接上 RouterOS 的设备可以正常获取到 IPv4 地址,但还不能正常访问外网。 此时,连接上 RouterOS 的设备可以正常获取到 IPv4 地址,但还不能正常访问外网。
因为此时的 RouterOS 不仅关闭了 PPPoE 连接,而且还没有配置必要的防火墙设置。 因为此时的 RouterOS 不仅关闭了 PPPoE 连接,而且还没有配置必要的防火墙设置。
## 1.工具准备 ## 1.工具准备
防火墙和流量整形的配置较为复杂,推荐使用 SSH 工具在 RouterOS 的命令行环境下进行配置。 防火墙和流量整形的配置较为复杂,推荐使用 SSH 工具在 RouterOS 的命令行环境下进行配置。
我目前常用的 SSH 工具是 [Tabby](https://github.com/Eugeny/tabby),是一个基于 Electron 开发的开源跨平台终端工具,可以在 Github 平台上进行下载。 我目前常用的 SSH 工具是 [Tabby](https://github.com/Eugeny/tabby),是一个基于 Electron 开发的开源跨平台终端工具,可以在 Github 平台上进行下载。
![Tabby终端工具](img/p2/tabby_terminal.png) ![Tabby终端工具](img/p02/tabby_terminal.png)
如果因为网络环境原因无法下载该软件时, Windows 系统自带的终端工具 `PowerShell` 也能一用。 如果因为网络环境原因无法下载该软件时, Windows 系统自带的终端工具 `PowerShell` 也能一用。
只需要在系统自带搜索中搜索“PowerShell”即可 只需要在系统自带搜索中搜索“PowerShell”即可
![PowerShell终端工具](img/p2/powershell_terminal.png) ![PowerShell终端工具](img/p02/powershell_terminal.png)
打开一个终端工具,输入以下命令: 打开一个终端工具,输入以下命令:
![登录RouterOS终端](img/p2/cli_login_routeros.png) ![登录RouterOS终端](img/p02/cli_login_routeros.png)
```bash ```bash
## SSH 连接 RouterOS ## SSH 连接 RouterOS
@ -36,8 +36,7 @@ yes
输入密码时不会有输入内容的提示,密码输入完后直接回车即可。登录成功后如图所示: 输入密码时不会有输入内容的提示,密码输入完后直接回车即可。登录成功后如图所示:
![RouterOS终端登录完成](img/p2/cli_login_done.png) ![RouterOS终端登录完成](img/p02/cli_login_done.png)
## 2.定义接口组 ## 2.定义接口组
@ -47,7 +46,7 @@ yes
### 2.1.RouterOS 拨号时 ### 2.1.RouterOS 拨号时
**对于使用 RouterOS 拨号的场景** ,将以下命令一次性全部粘贴到终端工具中即可: **对于使用 RouterOS 拨号的场景** ,将以下命令一次性全部粘贴到终端工具中即可:
```bash ```bash
/interface list /interface list
@ -61,25 +60,25 @@ add interface=bridge1 list=LAN comment="defconf: Local Bridge"
add interface=ether1 list=ONU comment="onuconf: Access To ONU" add interface=ether1 list=ONU comment="onuconf: Access To ONU"
``` ```
如果这段代码不好复制,请查阅文件 [fox_ros_define_interfaces.conf](./src/interfaces/fox_ros_define_interfaces.conf) 进行复制。 如果这段代码不好复制,请查阅文件 [ros_define_interfaces.conf](./src/interfaces/ros_define_interfaces.conf) 进行复制。
在复制粘贴命令到终端工具并执行时,有时候会出现 **光标** 停留在全部命令的 **“最后一行”** 的情况: 在复制粘贴命令到终端工具并执行时,有时候会出现 **光标** 停留在全部命令的 **“最后一行”** 的情况:
![光标停留在最后一行](img/p2/cli_last_line.png) ![光标停留在最后一行](img/p02/cli_last_line.png)
这种情况下,命令的 **“最后一行”** 其实并未执行,我们需要手动按下 **“回车”** 键(多按几次当然也可以),以保证命令的全部执行,**该方法后文部分将不再赘述** 这种情况下,命令的 **“最后一行”** 其实并未执行,我们需要手动按下 **“回车”** 键(多按几次当然也可以),以保证命令的全部执行,**该方法后文部分将不再赘述**
![命令执行完成](img/p2/cli_exc_done.png) ![命令执行完成](img/p02/cli_exc_done.png)
命令执行完毕后,打开 Winbox 并点击左侧导航的 `Interfaces` ,切换到 `Interface List` 选项卡,查看接口组内容: 命令执行完毕后,打开 Winbox 并点击左侧导航的 `Interfaces` ,切换到 `Interface List` 选项卡,查看接口组内容:
![检查接口组](img/p2/wb_check_Interface_list.png) ![检查接口组](img/p02/wb_check_Interface_list.png)
其中 `pppoe-out1` 显示为斜体,这是因为该接口此时处于“禁用状态”,无需担心。 其中 `pppoe-out1` 显示为斜体,这是因为该接口此时处于“禁用状态”,无需担心。
### 2.2.光猫拨号时 ### 2.2.光猫拨号时
**对于使用光猫拨号的场景** ,则 `ether1``WAN` ,则应该使用以下命令: **对于使用光猫拨号的场景** ,则 `ether1``WAN` ,则应该使用以下命令:
```bash ```bash
/interface list /interface list
@ -99,7 +98,7 @@ add interface=bridge1 list=LAN comment="defconf: Local Bridge"
同样是复制防火墙配置命令,一次性全部粘贴到终端工具中即可 **“一键配置”** 完成。 同样是复制防火墙配置命令,一次性全部粘贴到终端工具中即可 **“一键配置”** 完成。
**需要注意的是,防火墙配置命令中的部分 IPv4 地址,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需要注意的是,防火墙配置命令中的部分 IPv4 地址,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 光猫的 IPv4 地址 `192.168.100.1` - 光猫的 IPv4 地址 `192.168.100.1`
- 如果使用光猫拨号则无需使用与光猫相关的防火墙条目 - 如果使用光猫拨号则无需使用与光猫相关的防火墙条目
@ -110,32 +109,31 @@ add interface=bridge1 list=LAN comment="defconf: Local Bridge"
需要分别修改 `address-list` 表中的 `onu_ipv4``local_subnet_ipv4``local_dns_ipv4` 这几个地址参数。 需要分别修改 `address-list` 表中的 `onu_ipv4``local_subnet_ipv4``local_dns_ipv4` 这几个地址参数。
由于防火墙的配置命令很长,因此请查阅文件 [fox_ros_firewall_ipv4.conf](./src/firewall/fox_ros_firewall_ipv4.conf) 进行复制。 由于防火墙的配置命令很长,因此请查阅文件 [ros_firewall_ipv4.conf](./src/firewall/ros_firewall_ipv4.conf) 进行复制。
![防火墙配置命令](img/p2/cli_firewall.png) ![防火墙配置命令](img/p02/cli_firewall.png)
再次回到 Winbox点击左侧导航 `IP` 菜单的子菜单 `Firewall` 并查看防火墙各个选项卡中内容: 再次回到 Winbox点击左侧导航 `IP` 菜单的子菜单 `Firewall` 并查看防火墙各个选项卡中内容:
![检查防火墙](img/p2/wb_check_firewall.png) ![检查防火墙](img/p02/wb_check_firewall.png)
确认防火墙条目与命令中的条目一致后,便可在 `Interfaces` 中启用 `pppoe-out1` 的拨号: 确认防火墙条目与命令中的条目一致后,便可在 `Interfaces` 中启用 `pppoe-out1` 的拨号:
![激活PPPoE拨号](img/p2/wb_enable_pppoe.png) ![激活PPPoE拨号](img/p02/wb_enable_pppoe.png)
拨号后,`pppoe-out1` 前面的状态显示为 `R` ,则表示拨号已经成功: 拨号后,`pppoe-out1` 前面的状态显示为 `R` ,则表示拨号已经成功:
![PPPoE拨号成功](img/p2/wb_pppoe_ok.png) ![PPPoE拨号成功](img/p02/wb_pppoe_ok.png)
此时打开电脑浏览器,对您常用的网站进行访问,如果能正确访问到,表示设置成功。 此时打开电脑浏览器,对您常用的网站进行访问,如果能正确访问到,表示设置成功。
## 4.配置流量整形 ## 4.配置流量整形
### 4.1.取舍 Fasttrack ### 4.1.取舍 Fasttrack
可能细心的小伙伴已经察觉到,在防火墙中有个非常重要功能没有打开,那就是 RouterOS 的 `Fasttrack` 功能。 可能细心的小伙伴已经察觉到,在防火墙中有个非常重要功能没有打开,那就是 RouterOS 的 `Fasttrack` 功能。
![Fasttrack为关闭状态](img/p2/wb_fasttrack_off.png) ![Fasttrack为关闭状态](img/p02/wb_fasttrack_off.png)
这个功能的作用是跟踪已经建立的连接,并让这些流量走 **“快速通道”** 来降低设备 CPU 使用率。 这个功能的作用是跟踪已经建立的连接,并让这些流量走 **“快速通道”** 来降低设备 CPU 使用率。
@ -147,7 +145,7 @@ add interface=bridge1 list=LAN comment="defconf: Local Bridge"
- 如果路由器 CPU 资源已达上限,在测速时仍无法跑满带宽,请选择开启 `Fasttrack` - 如果路由器 CPU 资源已达上限,在测速时仍无法跑满带宽,请选择开启 `Fasttrack`
- 如果路由器在配置了流量整形后,在测速时反而无法跑满带宽,请选择开启 `Fasttrack` - 如果路由器在配置了流量整形后,在测速时反而无法跑满带宽,请选择开启 `Fasttrack`
根据实际测试QoS 的处理性能与 RouterOS 网卡的 `Multiqueue` 参数(参考:[0.PVE下RouterOS安装#17网络](./0.PVE下RouterOS安装.md#17网络))以及 CPU 的单核性能有一定关系。 根据实际测试QoS 的处理性能与 RouterOS 网卡的 `Multiqueue` 参数(参考:[00.PVE下RouterOS安装#17网络](./00.PVE下RouterOS安装.md#17网络))以及 CPU 的单核性能有一定关系。
**未设置** 网卡 `Multiqueue` 参数时,`Simple Queues` 在带宽测速时只会使用 **4** 个 CPU 核心中的 **1** 个核心,`Queue Tree` 情况类似。 **未设置** 网卡 `Multiqueue` 参数时,`Simple Queues` 在带宽测速时只会使用 **4** 个 CPU 核心中的 **1** 个核心,`Queue Tree` 情况类似。
@ -161,7 +159,6 @@ add interface=bridge1 list=LAN comment="defconf: Local Bridge"
- `Fasttrack` 可有效降低 CPU 的工作负载,但会让 `Simple Queues` 失效,只能与 `Interface` 上的 `Queue Tree` 协同工作。 - `Fasttrack` 可有效降低 CPU 的工作负载,但会让 `Simple Queues` 失效,只能与 `Interface` 上的 `Queue Tree` 协同工作。
- `CAKE` 算法相对而言比 `Fq_CoDel` 算法能更好的控制缓冲区肿胀,但 `CAKE` 算法更消耗 CPU 资源。 - `CAKE` 算法相对而言比 `Fq_CoDel` 算法能更好的控制缓冲区肿胀,但 `CAKE` 算法更消耗 CPU 资源。
### 4.2.确定带宽上限 ### 4.2.确定带宽上限
在执行配置命令之前,有一个十分重要的指标需要依托真实网络环境实测得出,那就是当前外网的 **实际带宽** 在执行配置命令之前,有一个十分重要的指标需要依托真实网络环境实测得出,那就是当前外网的 **实际带宽**
@ -176,7 +173,7 @@ add interface=bridge1 list=LAN comment="defconf: Local Bridge"
参考 OpenWrt 官方文档《[SQM (Smart Queue Management)](https://openwrt.org/docs/guide-user/network/traffic-shaping/sqm)》 和《[SQM Details](https://openwrt.org/docs/guide-user/network/traffic-shaping/sqm-details)》,里面详细介绍了如何微调参数。我这里结合实际情况,将带宽部分总结如下: 参考 OpenWrt 官方文档《[SQM (Smart Queue Management)](https://openwrt.org/docs/guide-user/network/traffic-shaping/sqm)》 和《[SQM Details](https://openwrt.org/docs/guide-user/network/traffic-shaping/sqm-details)》,里面详细介绍了如何微调参数。我这里结合实际情况,将带宽部分总结如下:
![带宽确认](img/p2/bandwidth_confirm.png) ![带宽确认](img/p02/bandwidth_confirm.png)
一句话说明:签约带宽比物理接口速率高,则带宽上限取物理接口速率;签约带宽比物理接口速率低,且完全可以跑出超过签约带宽的实际速率,则带宽上限取实际速率的平均值。 一句话说明:签约带宽比物理接口速率高,则带宽上限取物理接口速率;签约带宽比物理接口速率低,且完全可以跑出超过签约带宽的实际速率,则带宽上限取实际速率的平均值。
@ -220,7 +217,7 @@ ping aliyun.com -t
观察 `ping` 命令的响应时间,粗略估计一个时延水平,但 **不要关闭该命令** 观察 `ping` 命令的响应时间,粗略估计一个时延水平,但 **不要关闭该命令**
![ping常规延迟](img/p2/ping_normal.png) ![ping常规延迟](img/p02/ping_normal.png)
然后,将之前测得的上行、下行带宽第一档位速率(也就是上下行带宽上限速率值,演示值为 `500Mbps/50Mbps` )直接带入 `max-limit=下行带宽M/上行带宽M` 命令部分进行配置,命令如下: 然后,将之前测得的上行、下行带宽第一档位速率(也就是上下行带宽上限速率值,演示值为 `500Mbps/50Mbps` )直接带入 `max-limit=下行带宽M/上行带宽M` 命令部分进行配置,命令如下:
@ -233,19 +230,19 @@ add cake-diffserv=diffserv4 cake-flowmode=dual-srchost cake-memlimit=32.0MiB cak
add comment="qosconf: simple queue with cake" bucket-size=0.05/0.03 max-limit=500M/50M name=cake_qos queue=cake_rx/cake_tx target=pppoe-out1 add comment="qosconf: simple queue with cake" bucket-size=0.05/0.03 max-limit=500M/50M name=cake_qos queue=cake_rx/cake_tx target=pppoe-out1
``` ```
如果这段代码不好复制,请查阅文件 [fox_ros_qos_cake.conf](./src/qos/fox_ros_qos_cake.conf) 进行复制。 如果这段代码不好复制,请查阅文件 [ros_qos_cake.conf](./src/qos/ros_qos_cake.conf) 进行复制。
执行完成后,用带宽测速工具再次测速,观察测速工具将上、下行带宽跑满时, `ping` 命令的时延变化: 执行完成后,用带宽测速工具再次测速,观察测速工具将上、下行带宽跑满时, `ping` 命令的时延变化:
![ping高延迟](img/p2/ping_with_load.png) ![ping高延迟](img/p02/ping_with_load.png)
如果在下行(上行)带宽跑满的时候,出现了如图所示的高时延,并在带宽跑满时持续存在,说明当前下行(上行)带宽上限档位过高,需要在 Winbox 中将 `Simple Queue` 的带宽速率值下调档位,直到 `ping` 命令的时延不会因为带宽测速而受到影响为止。 如果在下行(上行)带宽跑满的时候,出现了如图所示的高时延,并在带宽跑满时持续存在,说明当前下行(上行)带宽上限档位过高,需要在 Winbox 中将 `Simple Queue` 的带宽速率值下调档位,直到 `ping` 命令的时延不会因为带宽测速而受到影响为止。
![调整流量整形参数](img/p2/wb_adjust_simple_queue.png) ![调整流量整形参数](img/p02/wb_adjust_simple_queue.png)
注意,因为使用的是 `pppoe-out1` 接口,所以此处的上下行带宽与 Winbox 中的上下行英文相反。 注意,因为使用的是 `pppoe-out1` 接口,所以此处的上下行带宽与 Winbox 中的上下行英文相反。
![cake算法参数](img/p2/wb_cake_rx_tx.png) ![cake算法参数](img/p02/wb_cake_rx_tx.png)
### 4.4.配置 Queue Tree ### 4.4.配置 Queue Tree
@ -261,11 +258,11 @@ add comment="qosconf: simple queue with cake" bucket-size=0.05/0.03 max-limit=50
回到 Winbox点击左侧导航 `IP` 菜单的子菜单 `Firewall` ,将 `Fasttrack` 启用: 回到 Winbox点击左侧导航 `IP` 菜单的子菜单 `Firewall` ,将 `Fasttrack` 启用:
![启用Fasttrack](img/p2/wb_fasttrack_on.png) ![启用Fasttrack](img/p02/wb_fasttrack_on.png)
此时防火墙中会出现用于显示 `Fasttrack` 数据的条目: 此时防火墙中会出现用于显示 `Fasttrack` 数据的条目:
![Fasttrack计数条目](img/p2/wb_fasttrack_dummy_rule.png) ![Fasttrack计数条目](img/p02/wb_fasttrack_dummy_rule.png)
然后,将之前测得的上行、下行带宽第一档位速率(也就是上下行带宽上限速率值,演示值为 `500Mbps/50Mbps` )直接带入 `max-limit=下行带宽M(上行带宽M)` 命令部分进行配置,命令如下: 然后,将之前测得的上行、下行带宽第一档位速率(也就是上下行带宽上限速率值,演示值为 `500Mbps/50Mbps` )直接带入 `max-limit=下行带宽M(上行带宽M)` 命令部分进行配置,命令如下:
@ -279,19 +276,19 @@ add comment="qosconf: download queue with cake" bucket-size=0.05 max-limit=500M
add comment="qosconf: upload queue with cake" bucket-size=0.03 max-limit=50M name=cake_upload packet-mark=no-mark parent=pppoe-out1 queue=cake_tx add comment="qosconf: upload queue with cake" bucket-size=0.03 max-limit=50M name=cake_upload packet-mark=no-mark parent=pppoe-out1 queue=cake_tx
``` ```
如果这段代码不好复制,请查阅文件 [fox_ros_qos_cake_fasttrack.conf](./src/qos/fox_ros_qos_cake_fasttrack.conf) 进行复制。 如果这段代码不好复制,请查阅文件 [ros_qos_cake_fasttrack.conf](./src/qos/ros_qos_cake_fasttrack.conf) 进行复制。
**注意:`CAKE` 的相关参数与 `Simple Queues` 中的略有不同。** **注意:`CAKE` 的相关参数与 `Simple Queues` 中的略有不同。**
执行完成后,用带宽测速工具再次测速,同样观察测速工具将上、下行带宽跑满时, `ping` 命令的时延变化。 执行完成后,用带宽测速工具再次测速,同样观察测速工具将上、下行带宽跑满时, `ping` 命令的时延变化。
如果出现了高时延,则需要将对应的带宽速率值下调档位,直到 `ping` 命令的时延不会因为带宽测速而受到影响为止。 如果出现了高时延,则需要将对应的带宽速率值下调档位,直到 `ping` 命令的时延不会因为带宽测速而受到影响为止。
![调整队列树参数](img/p2/wb_adjust_queue_tree.png) ![调整队列树参数](img/p02/wb_adjust_queue_tree.png)
以下为 `CAKE``Queue Tree` 中使用的参数,方便与之前的对比: 以下为 `CAKE``Queue Tree` 中使用的参数,方便与之前的对比:
![CAKE新参数](img/p2/wb_cake_rx_tx_queue_tree.png) ![CAKE新参数](img/p02/wb_cake_rx_tx_queue_tree.png)
最后留下一位高手使用 `Fq_CoDel` 算法配置 `Queue Tree` 的方法,以及我在 RB750Gr3 中的配置方法,供大家参考。 最后留下一位高手使用 `Fq_CoDel` 算法配置 `Queue Tree` 的方法,以及我在 RB750Gr3 中的配置方法,供大家参考。
@ -322,4 +319,4 @@ add comment="qosconf: upload queue with fq-codel" bucket-size=0.03 max-limit=50M
根据官方文档的说明,虽然在 `Fasttrack` 关闭的情况下支持将 `Simple Queues``Queue Tree` 同时使用,以达到“双重流控”的效果,但本文中的配置方法示例是不支持同时使用两种流控的,如果你有强大的硬件支持“双重流控”,欢迎分享你的 QoS 配置方案。 根据官方文档的说明,虽然在 `Fasttrack` 关闭的情况下支持将 `Simple Queues``Queue Tree` 同时使用,以达到“双重流控”的效果,但本文中的配置方法示例是不支持同时使用两种流控的,如果你有强大的硬件支持“双重流控”,欢迎分享你的 QoS 配置方案。
至此RouterOS 基本设置已经完成,后续将对 RouterOS 的系统服务、系统账户等内容进行调整。 至此RouterOS 基本设置已经完成,后续将对 RouterOS 的系统服务、系统账户等内容进行调整。

View File

@ -1,6 +1,6 @@
## 0.前景提要 ## 0.前景提要
在上一篇文章《[2.配置防火墙和流量整形](./2.配置防火墙和流量整形.md)》中,我们设置好了接口组、防火墙和流量整形。 在上一篇文章《[02.配置防火墙和流量整形](./02.配置防火墙和流量整形.md)》中,我们设置好了接口组、防火墙和流量整形。
而有的小伙伴反馈在测速的过程中只能有 `1Mbps` 的带宽,那是应为 RouterOS 在“试用”状态下有默认的端口限速,本文将告诉大家如何激活正版 RouterOS 系统。 而有的小伙伴反馈在测速的过程中只能有 `1Mbps` 的带宽,那是应为 RouterOS 在“试用”状态下有默认的端口限速,本文将告诉大家如何激活正版 RouterOS 系统。
@ -20,7 +20,7 @@
授权购买后,回到 Mikrotik 官网并登录账号,进入到账户中心。在 `Transfer prepaid keys` 页面会看到有一个新的 `License` ,只有这里显示出新购买的 `License` 才表示这个 `License` 真正属于你了。 授权购买后,回到 Mikrotik 官网并登录账号,进入到账户中心。在 `Transfer prepaid keys` 页面会看到有一个新的 `License` ,只有这里显示出新购买的 `License` 才表示这个 `License` 真正属于你了。
![新的License](img/p3/buy_new_license.png) ![新的License](img/p03/buy_new_license.png)
### 1.2.更新 System ID ### 1.2.更新 System ID
@ -28,25 +28,25 @@
如果希望更换 `System ID`,或从 P1 升级到 P10 及更高的授权,可以点击 `Generate New ID` 按钮来更新,系统会提示说明“旧授权将不再可用,是否确认”,点击 `yes` 即可: 如果希望更换 `System ID`,或从 P1 升级到 P10 及更高的授权,可以点击 `Generate New ID` 按钮来更新,系统会提示说明“旧授权将不再可用,是否确认”,点击 `yes` 即可:
![获取新SystemID](img/p3/new_system_id.png) ![获取新SystemID](img/p03/new_system_id.png)
![确认更新SystemID](img/p3/confirm_new_system_id.png) ![确认更新SystemID](img/p03/confirm_new_system_id.png)
**注意:** **注意:**
**需要谨慎使用 `System ID` 更新功能,超过一定次数后该功能将不再可用,只能重装系统。** **需要谨慎使用 `System ID` 更新功能,超过一定次数后该功能将不再可用,只能重装系统。**
![系统g了](img/p3/system_g.png) ![系统g了](img/p03/system_g.png)
有了 `System ID` 后,接下来需要刷新 `License` 授权信息。 有了 `System ID` 后,接下来需要刷新 `License` 授权信息。
点击 `Renew License` 按钮,输入 Mikrotik 的账户和密码,并选择对应的授权级别(演示中选择了 P10 ),点击 `Start` 按钮: 点击 `Renew License` 按钮,输入 Mikrotik 的账户和密码,并选择对应的授权级别(演示中选择了 P10 ),点击 `Start` 按钮:
![刷新授权信息](img/p3/renew_license.png) ![刷新授权信息](img/p03/renew_license.png)
当下方提示显示为 `done` ,则表示 `License` 信息更新成功, `License` 对话框将显示授权的自动校验时间: 当下方提示显示为 `done` ,则表示 `License` 信息更新成功, `License` 对话框将显示授权的自动校验时间:
![刷新授权信息完成](img/p3/renew_license_done.png) ![刷新授权信息完成](img/p03/renew_license_done.png)
### 1.3.激活系统 ### 1.3.激活系统
@ -54,19 +54,19 @@
点击右侧 `Upgrade` 按钮: 点击右侧 `Upgrade` 按钮:
![授权新系统](img/p3/license_new_system.png) ![授权新系统](img/p03/license_new_system.png)
进入授权升级页面,左下角可以看到已付费 `License` 信息。根据您的需要,选择授权级别 `Level` (演示中为 P10 授权),并点击 `Upgrade` 按钮: 进入授权升级页面,左下角可以看到已付费 `License` 信息。根据您的需要,选择授权级别 `Level` (演示中为 P10 授权),并点击 `Upgrade` 按钮:
![选择授权级别](img/p3/choose_level.png) ![选择授权级别](img/p03/choose_level.png)
点击 `Pay using Prepaid key` 按钮,即可完成授权: 点击 `Pay using Prepaid key` 按钮,即可完成授权:
![使用key支付](img/p3/pay_with_key.png) ![使用key支付](img/p03/pay_with_key.png)
此时回到 `All CHR keys` 页面,可以看到系统的授权信息已经变更: 此时回到 `All CHR keys` 页面,可以看到系统的授权信息已经变更:
![授权注册完成](img/p3/system_licensed.png) ![授权注册完成](img/p03/system_licensed.png)
### 1.4.授权转移 ### 1.4.授权转移
@ -76,18 +76,18 @@
在 Mikrotik 账户中心的 `All CHR Keys` 页面,记住新系统的 `System ID` ,然后点击需要转移的授权的 `Transfer` 按钮: 在 Mikrotik 账户中心的 `All CHR Keys` 页面,记住新系统的 `System ID` ,然后点击需要转移的授权的 `Transfer` 按钮:
![记住新系统SystemID](img/p3/find_new_system_id.png) ![记住新系统SystemID](img/p03/find_new_system_id.png)
通过右侧下拉列表找到新系统的 `System ID` ,然后点击 `Transfer subscription` 按钮,即可转移授权: 通过右侧下拉列表找到新系统的 `System ID` ,然后点击 `Transfer subscription` 按钮,即可转移授权:
![找到新系统SystemID](img/p3/choose_new_system_id.png) ![找到新系统SystemID](img/p03/choose_new_system_id.png)
授权转移完成: 授权转移完成:
![授权转移完成](img/p3/license_transfer_done.png) ![授权转移完成](img/p03/license_transfer_done.png)
回到 `All CHR keys` 页面,可以看到新系统已被正确授权,而老系统的授权已经失效: 回到 `All CHR keys` 页面,可以看到新系统已被正确授权,而老系统的授权已经失效:
![系统授权确认](img/p3/check_new_system_license.png) ![系统授权确认](img/p03/check_new_system_license.png)
至此,系统已经激活完成,可以通过带宽测速来检验授权是否成功,后续将对 RouterOS 的系统服务、系统账户等内容进行调整。 至此,系统已经激活完成,可以通过带宽测速来检验授权是否成功,后续将对 RouterOS 的系统服务、系统账户等内容进行调整。

View File

@ -1,6 +1,6 @@
## 0.前景提要 ## 0.前景提要
在上一篇文章《[3.RouterOS正版系统激活](./3.RouterOS正版系统激活.md)》中,我们激活了正版 RouterOS 系统。 在上一篇文章《[03.RouterOS正版系统激活](./03.RouterOS正版系统激活.md)》中,我们激活了正版 RouterOS 系统。
接下来需要对 RouterOS 的一些系统参数进行调整。 接下来需要对 RouterOS 的一些系统参数进行调整。
@ -10,7 +10,7 @@
打开 Winbox 并点击左侧导航 `IPv6` 菜单的子菜单 `Settings` ,勾选 `Disable IPv6` 打开 Winbox 并点击左侧导航 `IPv6` 菜单的子菜单 `Settings` ,勾选 `Disable IPv6`
![关闭IPv6](img/p4/disable_ipv6.png) ![关闭IPv6](img/p04/disable_ipv6.png)
## 2.调整系统服务 ## 2.调整系统服务
@ -22,17 +22,17 @@ RouterOS 默认开启了 `api` 、`ftp` 等系统服务,这些服务日常使
鼠标 **单击** 选中需要关闭的服务,点击 `Disable` 按钮,即可关闭服务: 鼠标 **单击** 选中需要关闭的服务,点击 `Disable` 按钮,即可关闭服务:
![关闭不必要服务](img/p4/disable_services.png) ![关闭不必要服务](img/p04/disable_services.png)
在之前的 RouterOS 设置中我们规划了内网的网段为 `172.16.1.0/24` ,因此系统服务的 “可访问来源地址” 保持与内网网段相同。 在之前的 RouterOS 设置中我们规划了内网的网段为 `172.16.1.0/24` ,因此系统服务的 “可访问来源地址” 保持与内网网段相同。
鼠标 **双击** 某项服务,进入该服务的配置界面,在 `Available From` 处填写 `172.16.1.0/24` 即可: 鼠标 **双击** 某项服务,进入该服务的配置界面,在 `Available From` 处填写 `172.16.1.0/24` 即可:
![调整服务参数](img/p4/config_service.png) ![调整服务参数](img/p04/config_service.png)
RouterOS 系统服务的 “可访问来源地址” 和 “服务端口” 设置完成后,如下图所示: RouterOS 系统服务的 “可访问来源地址” 和 “服务端口” 设置完成后,如下图所示:
![调整服务参数完成](img/p4/config_servic_done.png) ![调整服务参数完成](img/p04/config_servic_done.png)
## 3.设置时区 NTP ## 3.设置时区 NTP
@ -40,13 +40,13 @@ RouterOS 系统服务的 “可访问来源地址” 和 “服务端口” 设
确保 `Time Zone Autodetect` 为勾选状态,`Time Zone Name``Asia/Shanghai` 确保 `Time Zone Autodetect` 为勾选状态,`Time Zone Name``Asia/Shanghai`
![设置系统时区](img/p4/time_zone.png) ![设置系统时区](img/p04/time_zone.png)
点击左侧导航 `System` 菜单的子菜单 `NTP Client` ,进入 RouterOS 系统 NTP 管理界面。 点击左侧导航 `System` 菜单的子菜单 `NTP Client` ,进入 RouterOS 系统 NTP 管理界面。
勾选 `Enabled` ,在 `NTP Servers` 处填写国内常用 NTP 服务器地址 `ntp.tencent.com``ntp.aliyun.com` 勾选 `Enabled` ,在 `NTP Servers` 处填写国内常用 NTP 服务器地址 `ntp.tencent.com``ntp.aliyun.com`
![设置系统NTP](img/p4/system_ntp.png) ![设置系统NTP](img/p04/system_ntp.png)
## 4.设置系统名称 ## 4.设置系统名称
@ -54,7 +54,7 @@ RouterOS 系统服务的 “可访问来源地址” 和 “服务端口” 设
`Identity` 处使用英文填写系统名称: `Identity` 处使用英文填写系统名称:
![设置系统名称](img/p4/system_name.png) ![设置系统名称](img/p04/system_name.png)
## 5.设置系统账户 ## 5.设置系统账户
@ -62,17 +62,17 @@ RouterOS 系统服务的 “可访问来源地址” 和 “服务端口” 设
默认情况下RouterOS 会有一个内建管理员 `admin` ,权限为 `full` 默认情况下RouterOS 会有一个内建管理员 `admin` ,权限为 `full`
![系统默认账户](img/p4/system_default_user.png) ![系统默认账户](img/p04/system_default_user.png)
安全起见,建议新建一个管理员账号,权限设置为 `full` ,并将默认管理员 `admin` 的权限设置为“只读” `read` 安全起见,建议新建一个管理员账号,权限设置为 `full` ,并将默认管理员 `admin` 的权限设置为“只读” `read`
切换到 `Groups` 选项卡,鼠标双击 `read` 权限组,仅保留 `read``winbox``web` 权限: 切换到 `Groups` 选项卡,鼠标双击 `read` 权限组,仅保留 `read``winbox``web` 权限:
![修改read权限组](img/p4/modify_read_group.png) ![修改read权限组](img/p04/modify_read_group.png)
修改完成后如图所示: 修改完成后如图所示:
![修改read权限组完成](img/p4/read_group_done.png) ![修改read权限组完成](img/p04/read_group_done.png)
返回 `Users` 选项卡,新建一个管理员账户: 返回 `Users` 选项卡,新建一个管理员账户:
@ -84,21 +84,21 @@ RouterOS 系统服务的 “可访问来源地址” 和 “服务端口” 设
|Password|************|账户的密码,设置一个高强度密码| |Password|************|账户的密码,设置一个高强度密码|
|Comment|system admin user|账户备注信息| |Comment|system admin user|账户备注信息|
![创建新管理员账户](img/p4/new_system_user.png) ![创建新管理员账户](img/p04/new_system_user.png)
设置完成后,如图所示: 设置完成后,如图所示:
![新管理员账户创建完成](img/p4/new_admin_user_done.png) ![新管理员账户创建完成](img/p04/new_admin_user_done.png)
登出 Winbox并用 **新创建的** 管理员账户进行登录,以确保新管理员账户可正常使用。 登出 Winbox并用 **新创建的** 管理员账户进行登录,以确保新管理员账户可正常使用。
鼠标 **双击** 管理员 `admin` 条目,修改其权限和可访问来源地址: 鼠标 **双击** 管理员 `admin` 条目,修改其权限和可访问来源地址:
![修改老系统账户](img/p4/modify_old_admin.png) ![修改老系统账户](img/p04/modify_old_admin.png)
修改完成后,如图所示: 修改完成后,如图所示:
![系统账户修改完成](img/p4/all_system_user_done.png) ![系统账户修改完成](img/p04/all_system_user_done.png)
后续再使用 RouterOS 的过程中,如果不涉及对系统参数的调整,可以仅使用 `read` 权限下的 `admin` 账户。避免在日常检查系统运行状态时,意外调整了系统参数导致系统异常。 后续再使用 RouterOS 的过程中,如果不涉及对系统参数的调整,可以仅使用 `read` 权限下的 `admin` 账户。避免在日常检查系统运行状态时,意外调整了系统参数导致系统异常。
@ -108,16 +108,15 @@ RouterOS 系统服务的 “可访问来源地址” 和 “服务端口” 设
点击左侧导航 `Files` 菜单,在 `File List` 页面点击 `Backup` 按钮,输入备份的名称以及备份密码,即可对系统配置进行备份: 点击左侧导航 `Files` 菜单,在 `File List` 页面点击 `Backup` 按钮,输入备份的名称以及备份密码,即可对系统配置进行备份:
![系统备份](img/p4/system_backup.png) ![系统备份](img/p04/system_backup.png)
- Name备份文件的名称全英文字符参考规则为 `路由器名称_修改内容_修改时间` - Name备份文件的名称全英文字符参考规则为 `路由器名称_修改内容_修改时间`
- Password备份文件的密码可与管理员登录密码不同需牢记 - Password备份文件的密码可与管理员登录密码不同需牢记
备份完成后,如图所示: 备份完成后,如图所示:
![系统备份完成](img/p4/system_backup_done.png) ![系统备份完成](img/p04/system_backup_done.png)
建议将备份文件下载到本地,进行多副本额外保存。 建议将备份文件下载到本地,进行多副本额外保存。
至此RouterOS 的主体设置已经完成,后续将使用 RouterOS 的脚本和定时器功能实现定时重播 PPPoE 、定时发送系统资源状态以及系统日志到指定邮箱的功能。
至此RouterOS 的主体设置已经完成,后续将使用 RouterOS 的脚本和定时器功能实现定时重播 PPPoE 、定时发送系统资源状态以及系统日志到指定邮箱的功能。

View File

@ -1,21 +1,21 @@
## 0.前景提要 ## 0.前景提要
在上一篇文章《[4.系统参数调整](./4.系统参数调整.md)》中我们对系统的服务、NTP、系统账户等内容进行了一些调整。 在上一篇文章《[04.系统参数调整](./04.系统参数调整.md)》中我们对系统的服务、NTP、系统账户等内容进行了一些调整。
接下来我们使用 RouterOS 的定时器以及脚本功能实现一些自动化操作。 接下来我们使用 RouterOS 的定时器以及脚本功能实现一些自动化操作。
在正式开始之前需要做一些准备工作: 在正式开始之前需要做一些准备工作:
- 对于使用 **CHR 版本** RouterOS 的软路由 - 对于使用 **CHR 版本** RouterOS 的软路由
- 自动更新脚本,请查阅 [fox_ros_chr_sys_upgrade_worker.conf](./src/upgrade/fox_ros_chr_sys_upgrade_worker.conf) - 自动更新脚本,请查阅 [ros_sys_upgrade_worker_chr.conf](./src/upgrade/ros_sys_upgrade_worker_chr.conf)
- 系统日志邮件脚本,请查阅 [fox_ros_email_log_worker.conf](./src/email/fox_ros_email_log_worker.conf) - 系统日志邮件脚本,请查阅 [ros_email_log_worker.conf](./src/email/ros_email_log_worker.conf)
- 系统资源邮件脚本,请查阅 [fox_ros_email_res_worker.conf](./src/email/fox_ros_email_res_worker.conf) - 系统资源邮件脚本,请查阅 [ros_email_res_worker_chr.conf](./src/email/ros_email_res_worker_chr.conf)
- 对于使用 **Mikrotik 原生** RouterOS 的硬路由 - 对于使用 **Mikrotik 原生** RouterOS 的硬路由
- 自动更新脚本,请查阅 [fox_ros_native_sys_upgrade_worker.conf](./src/upgrade/fox_ros_native_sys_upgrade_worker.conf) - 自动更新脚本,请查阅 [ros_sys_upgrade_worker_native.conf](./src/upgrade/ros_sys_upgrade_worker_native.conf)
- 系统日志邮件脚本,与 CHR 版本相同 - 系统日志邮件脚本,与 CHR 版本相同
- 系统资源邮件脚本,与 CHR 版本略有不同,请参考 [fox_ros_native_email_res_worker.conf](./src/email/fox_ros_native_email_res_worker.conf) - 系统资源邮件脚本,与 CHR 版本略有不同,请参考 [ros_email_res_worker_native.conf](./src/email/ros_email_res_worker_native.conf)
- 使用系统发送邮件功能,需要准备一个邮箱并开启 `SMTP` 服务推荐使用QQ邮箱或163邮箱 - 使用系统发送邮件功能,需要准备一个邮箱并开启 `SMTP` 服务推荐使用QQ邮箱或163邮箱
@ -72,7 +72,7 @@ add comment="sysconf: system os auto upgrade" dont-require-permissions=no name=s
``` ```
如果这段代码不好复制,请查阅文件 [fox_ros_schedule_script.conf](./src/schedule/fox_ros_schedule_script.conf) 进行复制。 如果这段代码不好复制,请查阅文件 [ros_schedule_script.conf](./src/schedule/ros_schedule_script.conf) 进行复制。
其中 `interval` 参数为定时器执行周期,`start-time` 参数为每天的触发时刻,各脚本时间设置汇总如下: 其中 `interval` 参数为定时器执行周期,`start-time` 参数为每天的触发时刻,各脚本时间设置汇总如下:
@ -86,29 +86,29 @@ add comment="sysconf: system os auto upgrade" dont-require-permissions=no name=s
命令执行完毕后,打开 Winbox ,点击左侧导航 `System` 菜单的子菜单 `Scheduler` ,可以看到已有 5 个定时器: 命令执行完毕后,打开 Winbox ,点击左侧导航 `System` 菜单的子菜单 `Scheduler` ,可以看到已有 5 个定时器:
![定时器](img/p5/wb_scheduler.png) ![定时器](img/p05/wb_scheduler.png)
如果需要禁用某个定时器,使用鼠标 **单击** 选中定时器,点击 `Disable` 按钮进行禁用: 如果需要禁用某个定时器,使用鼠标 **单击** 选中定时器,点击 `Disable` 按钮进行禁用:
![停用某定时器](img/p5/wb_scheduler_disable.png) ![停用某定时器](img/p05/wb_scheduler_disable.png)
## 2.完善系统更新脚本 ## 2.完善系统更新脚本
点击 Winbox 左侧导航 `System` 菜单的子菜单 `Scripts` ,可以看到已有 3 个脚本: 点击 Winbox 左侧导航 `System` 菜单的子菜单 `Scripts` ,可以看到已有 3 个脚本:
![脚本待完善](img/p5/wb_scripts_red.png) ![脚本待完善](img/p05/wb_scripts_red.png)
但脚本条目均为红色,因为之前的命令只设置了脚本的基本参数,还未添加脚本代码。 但脚本条目均为红色,因为之前的命令只设置了脚本的基本参数,还未添加脚本代码。
根据所使用的 RouterOS 版本不同,从给 CHR 软路由用的 [fox_ros_chr_sys_upgrade_worker.conf](./src/upgrade/fox_ros_chr_sys_upgrade_worker.conf) 和给原生硬件用的 [fox_ros_native_sys_upgrade_worker.conf](./src/upgrade/fox_ros_native_sys_upgrade_worker.conf) 两个更新脚本中选择一个,并复制其代码。 根据所使用的 RouterOS 版本不同,从给 CHR 软路由用的 [ros_sys_upgrade_worker_chr.conf](./src/upgrade/ros_sys_upgrade_worker_chr.conf) 和给原生硬件用的 [ros_sys_upgrade_worker_native.conf](./src/upgrade/ros_sys_upgrade_worker_native.conf) 两个更新脚本中选择一个,并复制其代码。
鼠标 **双击** 系统自动更新脚本 `sys_upgrade_worker` ,进入脚本配置界面,在 `Source` 处粘贴脚本代码: 鼠标 **双击** 系统自动更新脚本 `sys_upgrade_worker` ,进入脚本配置界面,在 `Source` 处粘贴脚本代码:
![粘贴自动更新脚本](img/p5/os_upgrade_script.png) ![粘贴自动更新脚本](img/p05/os_upgrade_script.png)
脚本粘贴完成后, `sys_upgrade_worker` 脚本将转变为正常状态: 脚本粘贴完成后, `sys_upgrade_worker` 脚本将转变为正常状态:
![自动更新脚本完成](img/p5/os_upgrade_script_ok.png) ![自动更新脚本完成](img/p05/os_upgrade_script_ok.png)
## 3.系统邮件通知 ## 3.系统邮件通知
@ -120,21 +120,21 @@ RouterOS 支持使用 `SMTP` 协议进行邮件发送推荐使用国内的QQ
本文以163邮箱作为演示登录163邮箱后点击顶部 `设置` 菜单的子菜单 `POP3/SMTP/IMAP` 本文以163邮箱作为演示登录163邮箱后点击顶部 `设置` 菜单的子菜单 `POP3/SMTP/IMAP`
![163邮箱smtp设置](img/p5/163_smtp_menu.png) ![163邮箱smtp设置](img/p05/163_smtp_menu.png)
点击 `POP3/SMTP服务` 右侧的 `开启` 按钮: 点击 `POP3/SMTP服务` 右侧的 `开启` 按钮:
![163邮箱开启smtp](img/p5/163_enable_smtp.png) ![163邮箱开启smtp](img/p05/163_enable_smtp.png)
根据提示信息进行安全认证之后,就能拿到一个第三方客户端的 **授权密码** ,该密码只出现一次,因此需要将密码复制出来并保存。 根据提示信息进行安全认证之后,就能拿到一个第三方客户端的 **授权密码** ,该密码只出现一次,因此需要将密码复制出来并保存。
`使用设备` 处填写一个备注,以便后续区分: `使用设备` 处填写一个备注,以便后续区分:
![163邮箱smtp授权密码](img/p5/163_smtp_key.png) ![163邮箱smtp授权密码](img/p05/163_smtp_key.png)
然后找到 `SMTP` 服务器地址 `smtp.163.com` ,并记录下 `SSL` 端口号 `465` 然后找到 `SMTP` 服务器地址 `smtp.163.com` ,并记录下 `SSL` 端口号 `465`
![163邮箱协议与端口](img/p5/163_protocol_port.png) ![163邮箱协议与端口](img/p05/163_protocol_port.png)
### 3.2.设置 RouterOS 邮件服务 ### 3.2.设置 RouterOS 邮件服务
@ -151,11 +151,11 @@ RouterOS 支持使用 `SMTP` 协议进行邮件发送推荐使用国内的QQ
参考表格中的内容填写相关参数,`From``User` 均为刚开启了 `SMTP` 服务的邮箱地址,`Password` 为刚获取的授权密码,设置完成后点击 `OK` 按钮: 参考表格中的内容填写相关参数,`From``User` 均为刚开启了 `SMTP` 服务的邮箱地址,`Password` 为刚获取的授权密码,设置完成后点击 `OK` 按钮:
![邮件服务设置](img/p5/wb_email_config.png) ![邮件服务设置](img/p05/wb_email_config.png)
### 3.3.完善系统日志邮件脚本 ### 3.3.完善系统日志邮件脚本
复制 [fox_ros_email_log_worker.conf](./src/email/fox_ros_email_log_worker.conf) 中的脚本代码,并使用文本编辑器工具对脚本中有关 **邮箱部分** 参数进行修改: 复制 [ros_email_log_worker.conf](./src/email/ros_email_log_worker.conf) 中的脚本代码,并使用文本编辑器工具对脚本中有关 **邮箱部分** 参数进行修改:
```bash ```bash
## Resolve Mail Server ## Resolve Mail Server
@ -170,19 +170,19 @@ RouterOS 支持使用 `SMTP` 协议进行邮件发送推荐使用国内的QQ
## Resolve End ## Resolve End
``` ```
**注意:** **注意:**
**Windows 环境下的一些文本编辑工具会在编辑文本时增加额外“空格”,并修改“换行符”。** **Windows 环境下的一些文本编辑工具会在编辑文本时增加额外“空格”,并修改“换行符”。**
**推荐使用 [Notepad3](https://www.rizonesoft.com/downloads/notepad3/) 、[Visual Studio Code](https://code.visualstudio.com/Download) 这类代码编辑器。** **推荐使用 [Notepad3](https://www.rizonesoft.com/downloads/notepad3/) 、[Visual Studio Code](https://code.visualstudio.com/Download) 这类代码编辑器。**
点击 Winbox 左侧导航 `System` 菜单的子菜单 `Scripts` ,鼠标 **双击** 系统日志邮件脚本 `email_log_worker` 点击 Winbox 左侧导航 `System` 菜单的子菜单 `Scripts` ,鼠标 **双击** 系统日志邮件脚本 `email_log_worker`
进入脚本配置界面后,在 `Source` 处粘贴脚本代码: 进入脚本配置界面后,在 `Source` 处粘贴脚本代码:
![系统日志邮件脚本](img/p5/email_log_script.png) ![系统日志邮件脚本](img/p05/email_log_script.png)
### 3.4.完善系统资源邮件脚本 ### 3.4.完善系统资源邮件脚本
同样,根据所使用的 RouterOS 版本不同,从给 CHR 软路由用的 [fox_ros_email_res_worker.conf](./src/email/fox_ros_email_res_worker.conf) 和给原生硬件用的 [fox_ros_native_email_res_worker.conf](./src/email/fox_ros_native_email_res_worker.conf) 两个脚本中选择一个,复制其代码,与 **系统日志邮件脚本** 一样,需要修改 **邮箱部分** 参数。 同样,根据所使用的 RouterOS 版本不同,从给 CHR 软路由用的 [ros_email_res_worker_chr.conf](./src/email/ros_email_res_worker_chr.conf) 和给原生硬件用的 [ros_email_res_worker_native.conf](./src/email/ros_email_res_worker_native.conf) 两个脚本中选择一个,复制其代码,与 **系统日志邮件脚本** 一样,需要修改 **邮箱部分** 参数。
如果实际网络环境中没有使用 PPPoE 拨号,则需要额外修改有关 **外网接口部分** 参数: 如果实际网络环境中没有使用 PPPoE 拨号,则需要额外修改有关 **外网接口部分** 参数:
@ -195,13 +195,13 @@ RouterOS 支持使用 `SMTP` 协议进行邮件发送推荐使用国内的QQ
鼠标 **双击** 系统资源邮件脚本 `email_res_worker` ,进入脚本配置界面,在 `Source` 处粘贴脚本代码: 鼠标 **双击** 系统资源邮件脚本 `email_res_worker` ,进入脚本配置界面,在 `Source` 处粘贴脚本代码:
![系统资源邮件脚本](img/p5/email_res_script.png) ![系统资源邮件脚本](img/p05/email_res_script.png)
设置完成后,如果之前禁用了两个系统邮件脚本的定时器,现在可以重新将其启用。 设置完成后,如果之前禁用了两个系统邮件脚本的定时器,现在可以重新将其启用。
点击 Winbox 左侧导航 `System` 菜单的子菜单 `Scheduler` ,使用鼠标 **单击** 选中定时器,点击 `Enable` 按钮进行启用: 点击 Winbox 左侧导航 `System` 菜单的子菜单 `Scheduler` ,使用鼠标 **单击** 选中定时器,点击 `Enable` 按钮进行启用:
![启用某定时器](img/p5/wb_scheduler_enable.png) ![启用某定时器](img/p05/wb_scheduler_enable.png)
至此 RouterOS 的自动化相关设置已经完成,系统会定时自动升级,并将系统的日志、资源信息发送给指定的邮箱。 至此 RouterOS 的自动化相关设置已经完成,系统会定时自动升级,并将系统的日志、资源信息发送给指定的邮箱。
@ -211,4 +211,4 @@ RouterOS 支持使用 `SMTP` 协议进行邮件发送推荐使用国内的QQ
根据官网信息RouterOS 会在未来版本中加入 `container` 相关内容,值得期待。 根据官网信息RouterOS 会在未来版本中加入 `container` 相关内容,值得期待。
下期见。 下期见。

View File

@ -1,6 +1,6 @@
## 0.前景提要 ## 0.前景提要
在之前的文章《[1.定义网络接口和基础配置](./1.定义网络接口和基础配置.md)》中,配置了 RouterOS 自身的 DNS 服务器为国内知名 DNS 服务提供商。 在之前的文章《[01.定义网络接口和基础配置](./01.定义网络接口和基础配置.md)》中,配置了 RouterOS 自身的 DNS 服务器为国内知名 DNS 服务提供商。
同时配置了 RouterOS DHCP 服务器的 `Networks` 参数,让内网设备在获取 IP 地址时,将 DNS 服务器设置为 RouterOS 的 IP 地址 `172.16.1.1` 同时配置了 RouterOS DHCP 服务器的 `Networks` 参数,让内网设备在获取 IP 地址时,将 DNS 服务器设置为 RouterOS 的 IP 地址 `172.16.1.1`
@ -14,17 +14,17 @@
点击左侧导航 `IP` 菜单的子菜单 `DHCP Server` ,切换到 `Networks` 选项卡,鼠标 **双击** 下方的网络参数条目,进入配置界面。 点击左侧导航 `IP` 菜单的子菜单 `DHCP Server` ,切换到 `Networks` 选项卡,鼠标 **双击** 下方的网络参数条目,进入配置界面。
![修改DHCP服务器](img/p6/dhcp_server_network_modify.png) ![修改DHCP服务器](img/p06/dhcp_server_network_modify.png)
在配置界面中,修改 `DNS Servers` 参数为内网两台 DNS 服务器的 IP 地址。 在配置界面中,修改 `DNS Servers` 参数为内网两台 DNS 服务器的 IP 地址。
演示中内网的 DNS 服务器 IP 地址为 `172.16.1.2``172.16.1.3` 演示中内网的 DNS 服务器 IP 地址为 `172.16.1.2``172.16.1.3`
![DHCP服务器配置内网DNS](img/p6/dhcp_server_network_modify_dns.png) ![DHCP服务器配置内网DNS](img/p06/dhcp_server_network_modify_dns.png)
DHCP 服务器网络参数修改完成后,如图所示: DHCP 服务器网络参数修改完成后,如图所示:
![修改DHCP服务器完成](img/p6/dhcp_server_network_modify_finish.png) ![修改DHCP服务器完成](img/p06/dhcp_server_network_modify_finish.png)
## 2.修改 RouterOS DNS ## 2.修改 RouterOS DNS
@ -32,6 +32,6 @@ DHCP 服务器网络参数修改完成后,如图所示:
`Servers` 参数同样修改为内网 DNS 的 IP 地址: `Servers` 参数同样修改为内网 DNS 的 IP 地址:
![修改RouterOS系统DNS](img/p6/system_dns_modify.png) ![修改RouterOS系统DNS](img/p06/system_dns_modify.png)
设置完成后,内网设备不论是否有自定义的 DNS ,内网设备的 DNS 查询结果都由内网的 DNS 服务器返回。 设置完成后,内网设备不论是否有自定义的 DNS ,内网设备的 DNS 查询结果都由内网的 DNS 服务器返回。

View File

@ -6,7 +6,7 @@
使用 Winbox 登录 RouterOS ,点击左侧导航 `IP` 菜单的子菜单 `DHCP Server` ,切换到 `Options` 选项卡,点击“添加”按钮: 使用 Winbox 登录 RouterOS ,点击左侧导航 `IP` 菜单的子菜单 `DHCP Server` ,切换到 `Options` 选项卡,点击“添加”按钮:
![添加DHCP选项](img/p7/add_dhcp_option.png) ![添加DHCP选项](img/p07/add_dhcp_option.png)
在弹出的 `New DHCP Options` 对话框中修改 `Name``Code``Value` 三个参数。 在弹出的 `New DHCP Options` 对话框中修改 `Name``Code``Value` 三个参数。
@ -18,11 +18,11 @@
设置完成后,如下图所示: 设置完成后,如下图所示:
![添加DHCP选项完成](img/p7/add_dhcp_options_done.png) ![添加DHCP选项完成](img/p07/add_dhcp_options_done.png)
切换到 `Option Sets` 选项卡,点击“添加”按钮,新增一个 `Options 组` 切换到 `Option Sets` 选项卡,点击“添加”按钮,新增一个 `Options 组`
![添加DHCP选项组](img/p7/add_dhcp_option_sets.png) ![添加DHCP选项组](img/p07/add_dhcp_option_sets.png)
在弹出的 `New DHCP Option Set` 对话框中修改 `Name``Options` 两个参数。 在弹出的 `New DHCP Option Set` 对话框中修改 `Name``Options` 两个参数。
@ -42,20 +42,20 @@
|Lease Time|`2d 00:00:00`|设备的 DHCP 地址租期| |Lease Time|`2d 00:00:00`|设备的 DHCP 地址租期|
|Comment|`Fox Device`|设备的备注信息,用英文填写| |Comment|`Fox Device`|设备的备注信息,用英文填写|
![添加静态IP地址](img/p7/add_static_dhcp.png) ![添加静态IP地址](img/p07/add_static_dhcp.png)
点击 `OK` 按钮后,该设备的静态 IP 地址设置完成,让设备重新联网即可获取指定的 IP 地址。 点击 `OK` 按钮后,该设备的静态 IP 地址设置完成,让设备重新联网即可获取指定的 IP 地址。
如果需要让该设备使用指定的 DHCP 参数,可以修改 `DHCP Option Set` 参数: 如果需要让该设备使用指定的 DHCP 参数,可以修改 `DHCP Option Set` 参数:
![设备使用DHCP参数组](img/p7/dhcp_use_option_set.png) ![设备使用DHCP参数组](img/p07/dhcp_use_option_set.png)
或者,逐一修改 `DHCP Options` 参数: 或者,逐一修改 `DHCP Options` 参数:
![设备使用DHCP参数](img/p7/dhcp_use_options.png) ![设备使用DHCP参数](img/p07/dhcp_use_options.png)
区别在于,使用了 `DHCP Option Set` 后, `Options 组` 内的所有 DHCP 参数都将应用于该设备,使用 `DHCP Options` 则可以对该设备的 DHCP 参数进行精细化设置。 区别在于,使用了 `DHCP Option Set` 后, `Options 组` 内的所有 DHCP 参数都将应用于该设备,使用 `DHCP Options` 则可以对该设备的 DHCP 参数进行精细化设置。
建议 `DHCP Options``DHCP Option Set` **不要同时使用** 建议 `DHCP Options``DHCP Option Set` **不要同时使用**
对于配置了 DHCP Option 的设备,将获取指定的 DHCP 参数,而其他设备不受影响。 对于配置了 DHCP Option 的设备,将获取指定的 DHCP 参数,而其他设备不受影响。

View File

@ -8,7 +8,7 @@
点击顶部 `添加` 按钮,选择 `硬盘` 点击顶部 `添加` 按钮,选择 `硬盘`
![PVE添加硬盘](img/p8/pve_add_hd.png) ![PVE添加硬盘](img/p08/pve_add_hd.png)
`总线/设备` 选择 `SCSI` ,设备编号 PVE 会自动设置,演示中为 `1` `总线/设备` 选择 `SCSI` ,设备编号 PVE 会自动设置,演示中为 `1`
@ -16,11 +16,11 @@
勾选底部 `高级` 选项,并勾选 `IO thread` 勾选底部 `高级` 选项,并勾选 `IO thread`
![PVE添加硬盘参数](img/p8/pve_add_hd_details.png) ![PVE添加硬盘参数](img/p08/pve_add_hd_details.png)
日志硬盘添加完成后,如图所示: 日志硬盘添加完成后,如图所示:
![PVE添加硬盘完成](img/p8/pve_add_hd_done.png) ![PVE添加硬盘完成](img/p08/pve_add_hd_done.png)
## 2.RouterOS格式化硬盘 ## 2.RouterOS格式化硬盘
@ -28,7 +28,7 @@
点击 Winbox 左侧导航 `System` 菜单的子菜单 `Disks` ,查看当前硬盘列表: 点击 Winbox 左侧导航 `System` 菜单的子菜单 `Disks` ,查看当前硬盘列表:
![硬盘列表](img/p8/wb_disks.png) ![硬盘列表](img/p08/wb_disks.png)
鼠标 **单击** 选中新加入的硬盘,点击 `Format Drive` 按钮,对硬盘进行格式化操作。 鼠标 **单击** 选中新加入的硬盘,点击 `Format Drive` 按钮,对硬盘进行格式化操作。
@ -39,7 +39,7 @@
|Label|`syslog`|硬盘的标签,可用英文自由定义| |Label|`syslog`|硬盘的标签,可用英文自由定义|
|Partition Table| **取消勾选** |建议取消勾选,避免产生额外的分区| |Partition Table| **取消勾选** |建议取消勾选,避免产生额外的分区|
![格式化硬盘](img/p8/wb_format_disk.png) ![格式化硬盘](img/p08/wb_format_disk.png)
等待硬盘格式化完成后,即可使用该硬盘用于记录离线日志。 等待硬盘格式化完成后,即可使用该硬盘用于记录离线日志。
@ -51,7 +51,7 @@
点击添加按钮,新建一个日志操作方式: 点击添加按钮,新建一个日志操作方式:
![添加日志操作方式](img/p8/wb_add_log_action.png) ![添加日志操作方式](img/p08/wb_add_log_action.png)
在弹出的对话框中,对日志操作方式进行调整: 在弹出的对话框中,对日志操作方式进行调整:
@ -63,12 +63,12 @@
|Lines Per File|`1000`|每个文件的行数,保持默认 1000 即可| |Lines Per File|`1000`|每个文件的行数,保持默认 1000 即可|
|File Count|`100`|保留的日志文件数| |File Count|`100`|保留的日志文件数|
**注意:** **注意:**
**文件路径 `/slot1/` 为之前硬盘路径,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文件路径 `/slot1/` 为之前硬盘路径,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每个日志文件记录了 `1000` 行日志条目后就会新创建一个日志文件。** **每个日志文件记录了 `1000` 行日志条目后就会新创建一个日志文件。**
**设置了 `File Count` 为 `100` 后,该日志硬盘中将总共有 `100` 个日志文件,共计 `10000 (1000 x 10)` 行日志。** **设置了 `File Count``100` 后,该日志硬盘中将总共有 `100` 个日志文件,共计 `10000 (1000 x 10)` 行日志。**
![日志操作细节](img/p8/wb_add_log_action_details.png) ![日志操作细节](img/p08/wb_add_log_action_details.png)
### 3.2.创建日志规则 ### 3.2.创建日志规则
@ -79,7 +79,7 @@
|Topics|`critical`|根据日志主题来匹配日志日条目,建议单选| |Topics|`critical`|根据日志主题来匹配日志日条目,建议单选|
|Action|`syslog`|选择日志操作方式,选择刚创建的 `syslog` 方式| |Action|`syslog`|选择日志操作方式,选择刚创建的 `syslog` 方式|
![添加日志规则](img/p8/wb_add_log_rules.png) ![添加日志规则](img/p08/wb_add_log_rules.png)
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求,逐条添加多个日志规则。 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求,逐条添加多个日志规则。
@ -87,8 +87,8 @@
`critical``error``warning``system``script``firewall``interface` `critical``error``warning``system``script``firewall``interface`
![全部日志规则](img/p8/wb_log_rules.png) ![全部日志规则](img/p08/wb_log_rules.png)
点击 Winbox 左侧导航 `Files` 菜单,可以看到自动创建的日志文件: 点击 Winbox 左侧导航 `Files` 菜单,可以看到自动创建的日志文件:
![浏览日志文件](img/p8/wb_log_files.png) ![浏览日志文件](img/p08/wb_log_files.png)

View File

@ -14,17 +14,17 @@
## 1.获取IPv6前缀 ## 1.获取IPv6前缀
在之前的文章《[4.系统参数调整](./4.系统参数调整.md)》中,我们曾关闭了 IPv6 相关功能,此时需要将其打开。 在之前的文章《[04.系统参数调整](./04.系统参数调整.md)》中,我们曾关闭了 IPv6 相关功能,此时需要将其打开。
打开 Winbox 并点击左侧导航 `IPv6` 菜单的子菜单 `Settings` 打开 Winbox 并点击左侧导航 `IPv6` 菜单的子菜单 `Settings`
取消勾选 `Disable IPv6` ,并将 `Max Neighbor Entries` 参数(相当于 ARP 表最大条目数)修改为合适的数值,演示为 `1024` 取消勾选 `Disable IPv6` ,并将 `Max Neighbor Entries` 参数(相当于 ARP 表最大条目数)修改为合适的数值,演示为 `1024`
![打开IPv6选项](img/p9/wb_ipv6_reopen.png) ![打开IPv6选项](img/p09/wb_ipv6_reopen.png)
点击左侧导航 `IPv6` 菜单的子菜单 `DHCP Client` ,点击“添加”按钮: 点击左侧导航 `IPv6` 菜单的子菜单 `DHCP Client` ,点击“添加”按钮:
![创建DHCPv6客户端](img/p9/wb_dhcpv6_client.png) ![创建DHCPv6客户端](img/p09/wb_dhcpv6_client.png)
|参数|值|说明| |参数|值|说明|
|--|--|--| |--|--|--|
@ -42,7 +42,7 @@
`DHCPv6 Client` 创建完成后,如果正确获取到了 IPv6 前缀信息,将如图所示: `DHCPv6 Client` 创建完成后,如果正确获取到了 IPv6 前缀信息,将如图所示:
![获得IPv6前缀](img/p9/wb_got_prefix.png) ![获得IPv6前缀](img/p09/wb_got_prefix.png)
如果未获取到前缀信息,需要让 PPPoE 重新拨号。 如果未获取到前缀信息,需要让 PPPoE 重新拨号。
@ -63,7 +63,7 @@
点击 Winbox 左侧导航 `IPv6` 菜单的子菜单 `Addresses` ,点击“添加”按钮: 点击 Winbox 左侧导航 `IPv6` 菜单的子菜单 `Addresses` ,点击“添加”按钮:
![添加接口公网IPv6](img/p9/wb_add_gua_ipv6.png) ![添加接口公网IPv6](img/p09/wb_add_gua_ipv6.png)
|参数|值|说明| |参数|值|说明|
|--|--|--| |--|--|--|
@ -85,15 +85,15 @@
该工具只需要输入接口(例如 RouterOS 的 `bridge1` )的 MAC 地址即可,演示如下: 该工具只需要输入接口(例如 RouterOS 的 `bridge1` )的 MAC 地址即可,演示如下:
![输入接口mac地址](img/p9/ula_from_mac.png) ![输入接口mac地址](img/p09/ula_from_mac.png)
得到符合规范的 ULA 为: 得到符合规范的 ULA 为:
![真实IPv6ULA地址](img/p9/ula_real.png) ![真实IPv6ULA地址](img/p09/ula_real.png)
回到 Winbox ,再次点击“添加”按钮: 回到 Winbox ,再次点击“添加”按钮:
![添加接口私有IPv6](img/p9/wb_add_ula_ipv6.png) ![添加接口私有IPv6](img/p09/wb_add_ula_ipv6.png)
|参数|值|说明| |参数|值|说明|
|--|--|--| |--|--|--|
@ -104,7 +104,7 @@
`DHCPv6 Client` 正确获取 IPv6 前缀,并且内部网桥 `bridge1` 两个 IPv6 地址均添加完成后,如图所示: `DHCPv6 Client` 正确获取 IPv6 前缀,并且内部网桥 `bridge1` 两个 IPv6 地址均添加完成后,如图所示:
![网桥IPv6地址设置完成](img/p9/wb_ipv6_addresses_done.png) ![网桥IPv6地址设置完成](img/p09/wb_ipv6_addresses_done.png)
## 3.配置ND服务 ## 3.配置ND服务
@ -122,7 +122,7 @@
经过一段时间的测试,将 `Preferred Lifetime` 设置为 `1` 小时,将 `Valid Lifetime` 设置为 `2` 小时较为可靠。 经过一段时间的测试,将 `Preferred Lifetime` 设置为 `1` 小时,将 `Valid Lifetime` 设置为 `2` 小时较为可靠。
![ND默认设置](img/p9/wb_nd_default.png) ![ND默认设置](img/p09/wb_nd_default.png)
|参数|值|说明| |参数|值|说明|
|--|--|--| |--|--|--|
@ -137,11 +137,11 @@
鼠标 **单击** `Interface``all` 的条目,并将其“禁用”: 鼠标 **单击** `Interface``all` 的条目,并将其“禁用”:
![禁用默认的nd条目](img/p9/wb_disable_default_nd.png) ![禁用默认的nd条目](img/p09/wb_disable_default_nd.png)
点击“添加”按钮: 点击“添加”按钮:
![新建nd条目](img/p9/wb_new_nd.png) ![新建nd条目](img/p09/wb_new_nd.png)
|参数|值|说明| |参数|值|说明|
|--|--|--| |--|--|--|
@ -158,11 +158,11 @@
**如果内网中有自建 DNS 服务器,则需要将 `DNS Servers` 参数设置为内网 DNS 服务器的 IPv6 地址。** **如果内网中有自建 DNS 服务器,则需要将 `DNS Servers` 参数设置为内网 DNS 服务器的 IPv6 地址。**
**假设内网 DNS 服务器分别为 `fc00::2` 、 `fc00::3` ,则 ND 配置如下:** **假设内网 DNS 服务器分别为 `fc00::2` 、 `fc00::3` ,则 ND 配置如下:**
![自建内网dns](img/p9/wb_new_nd_dns.png) ![自建内网dns](img/p09/wb_new_nd_dns.png)
`ND` 配置完成后,如图所示: `ND` 配置完成后,如图所示:
![nd设置完成](img/p9/wb_nd_done.png) ![nd设置完成](img/p09/wb_nd_done.png)
## 4.配置系统DNS ## 4.配置系统DNS
@ -170,7 +170,7 @@
点击 Winbox 左侧导航 `IP` 菜单的子菜单 `DNS` ,并修改参数: 点击 Winbox 左侧导航 `IP` 菜单的子菜单 `DNS` ,并修改参数:
![设置RouterOS的上游DNS](img/p9/wb_system_dns.png) ![设置RouterOS的上游DNS](img/p09/wb_system_dns.png)
`Servers` 处增加国内知名的 DNS 服务提供商的 IPv6 地址。 `Servers` 处增加国内知名的 DNS 服务提供商的 IPv6 地址。
@ -182,11 +182,11 @@
**如果内网中有自建 DNS 服务器,则需要将 `Servers` 参数设置为内网 DNS 服务器的 IPv6 地址。** **如果内网中有自建 DNS 服务器,则需要将 `Servers` 参数设置为内网 DNS 服务器的 IPv6 地址。**
**假设内网 DNS 服务器分别为 `fc00::2` 、 `fc00::3` ,则 DNS 配置如下:** **假设内网 DNS 服务器分别为 `fc00::2` 、 `fc00::3` ,则 DNS 配置如下:**
![自建dns时](img/p9/wb_system_dns_2.png) ![自建dns时](img/p09/wb_system_dns_2.png)
## 5.配置IPv6防火墙 ## 5.配置IPv6防火墙
与之前文章《[2.配置防火墙和流量整形](./2.配置防火墙和流量整形.md)》中类似IPv6 的防火墙的配置同样涉及 `address-list``filter``nat``mangle``raw` 等内容。 与之前文章《[02.配置防火墙和流量整形](./02.配置防火墙和流量整形.md)》中类似IPv6 的防火墙的配置同样涉及 `address-list``filter``nat``mangle``raw` 等内容。
依然建议复制防火墙配置命令,一次性全部粘贴到终端工具中进行 “一键配置” 。 依然建议复制防火墙配置命令,一次性全部粘贴到终端工具中进行 “一键配置” 。
@ -196,18 +196,18 @@
**若需使用 NAT66 的方式来访问外部 IPv6 网络,请在 `nat` 表中启用第一条防火墙规则。** **若需使用 NAT66 的方式来访问外部 IPv6 网络,请在 `nat` 表中启用第一条防火墙规则。**
由于 IPv6 防火墙的配置命令很长,因此请查阅文件 [fox_ros_firewall_ipv6.conf](./src/firewall/fox_ros_firewall_ipv6.conf) 进行复制。 由于 IPv6 防火墙的配置命令很长,因此请查阅文件 [ros_firewall_ipv6.conf](./src/firewall/ros_firewall_ipv6.conf) 进行复制。
IPv6 防火墙配置完成后,回到 Winbox点击左侧导航 `IPv6` 菜单的子菜单 `Firewall` 并查看防火墙各个选项卡中内容: IPv6 防火墙配置完成后,回到 Winbox点击左侧导航 `IPv6` 菜单的子菜单 `Firewall` 并查看防火墙各个选项卡中内容:
![IPv6防火墙](img/p9/wb_ipv6_firewall.png) ![IPv6防火墙](img/p09/wb_ipv6_firewall.png)
确认防火墙条目与命令中的条目一致后,便可启用 IPv6 的 `DHCPv6 Client` ,建议重启一次 RouterOS。 确认防火墙条目与命令中的条目一致后,便可启用 IPv6 的 `DHCPv6 Client` ,建议重启一次 RouterOS。
重启内网设备的网卡,检查是否获取了 GUA / ULA 地址: 重启内网设备的网卡,检查是否获取了 GUA / ULA 地址:
![检查IPv6地址](img/p9/ipv6_address_check.png) ![检查IPv6地址](img/p09/ipv6_address_check.png)
Windows11 IPv6 连接处会显示 “Internet” ,表示此时 Windows 是可以访问 IPv6 网络的。 Windows11 IPv6 连接处会显示 “Internet” ,表示此时 Windows 是可以访问 IPv6 网络的。
可以通过这个网站来进行测试 [IPv6 Test](https://master.test-ipv6.com) 至此RouterOS 的 IPv6 配置已经完成。 可以通过这个网站来进行测试 [IPv6 Test](https://master.test-ipv6.com) 至此RouterOS 的 IPv6 配置已经完成。

View File

@ -2,11 +2,11 @@
经过这段时间对 RouterOS 各类基础配置的整理,发现即使是熟练使用 Winbox 来配置,也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 经过这段时间对 RouterOS 各类基础配置的整理,发现即使是熟练使用 Winbox 来配置,也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
因此我这里整理了一份纯命令行配置 RouterOS CHR 版本的脚本,请查阅文件 [fox_ros_chr_shortcut.conf](./src/shortcut/fox_ros_chr_shortcut.conf) 。 因此我这里整理了一份纯命令行配置 RouterOS CHR 版本的脚本,请查阅文件 [ros_shortcut_chr.conf](./src/shortcut/ros_shortcut_chr.conf) 。
对于 RouterOS 原生硬件配置脚本,例如 RB750Gr3 ,请参考文件 [fox_ros_native_shortcut.conf](./src/shortcut/fox_ros_native_shortcut.conf) 。 对于 RouterOS 原生硬件配置脚本,例如 RB750Gr3 ,请参考文件 [ros_shortcut_native.conf](./src/shortcut/ros_shortcut_native.conf) 。
同时,基于 RB750Gr3 自带的初始化脚本(精简防火墙版本),请参考文件 [fox_ros_rb750gr3_simple_shortcut.conf](./src/shortcut/fox_ros_rb750gr3_simple_shortcut.conf) 。 同时,基于 RB750Gr3 自带的初始化脚本(精简防火墙版本),请参考文件 [ros_shortcut_simple_rb750gr3.conf](./src/shortcut/ros_shortcut_simple_rb750gr3.conf) 。
脚本包含了配置 RouterOS 的必要内容,其余事项在文件中有额外说明,希望能够减少大家初始化配置 RouterOS 的时间 :) 。 脚本包含了配置 RouterOS 的必要内容,其余事项在文件中有额外说明,希望能够减少大家初始化配置 RouterOS 的时间 :) 。
@ -16,24 +16,24 @@
|目录名称|文件名|说明|适用对象| |目录名称|文件名|说明|适用对象|
|--|--|--|:--:| |--|--|--|:--:|
|[interfaces](./src/interfaces)|[fox_ros_define_interfaces.conf](./src/interfaces/fox_ros_define_interfaces.conf)|RouterOS 定义接口脚本,适用于 PPPoE 拨号场景|CHR / 官方硬件| |[interfaces](./src/interfaces)|[ros_define_interfaces.conf](./src/interfaces/ros_define_interfaces.conf)|RouterOS 定义接口脚本,适用于 PPPoE 拨号场景|CHR / 官方硬件|
|-|-|-|-| |-|-|-|-|
|[firewall](./src/firewall)|[fox_ros_firewall_ipv4.conf](./src/firewall/fox_ros_firewall_ipv4.conf)|RouterOS IPv4 高级防火墙脚本Fasttrack 关闭|CHR / 官方硬件| |[firewall](./src/firewall)|[ros_firewall_ipv4.conf](./src/firewall/ros_firewall_ipv4.conf)|RouterOS IPv4 高级防火墙脚本Fasttrack 关闭|CHR / 官方硬件|
||[fox_ros_firewall_ipv6.conf](./src/firewall/fox_ros_firewall_ipv6.conf)|RouterOS IPv6 高级防火墙脚本|CHR / 官方硬件| ||[ros_firewall_ipv6.conf](./src/firewall/ros_firewall_ipv6.conf)|RouterOS IPv6 高级防火墙脚本|CHR / 官方硬件|
|-|-|-|-| |-|-|-|-|
|[qos](./src/qos)|[fox_ros_qos_cake.conf](./src/qos/fox_ros_qos_cake.conf)|RouterOS 使用 CAKE 算法的简单队列配置脚本,要求 Fasttrack 关闭|CHR / 官方硬件| |[qos](./src/qos)|[ros_qos_cake.conf](./src/qos/ros_qos_cake.conf)|RouterOS 使用 CAKE 算法的简单队列配置脚本,要求 Fasttrack 关闭|CHR / 官方硬件|
||[fox_ros_qos_cake_fasttrack.conf](./src/qos/fox_ros_qos_cake_fasttrack.conf)|RouterOS 使用 CAKE 算法的队列树配置脚本,可与 Fasttrack 搭配使用|CHR / 官方硬件| ||[ros_qos_cake_fasttrack.conf](./src/qos/ros_qos_cake_fasttrack.conf)|RouterOS 使用 CAKE 算法的队列树配置脚本,可与 Fasttrack 搭配使用|CHR / 官方硬件|
|-|-|-|-| |-|-|-|-|
|[schedule](./src/schedule)|[fox_ros_schedule_script.conf](./src/schedule/fox_ros_schedule_script.conf)|RouterOS 定时任务配置脚本定时邮件推送、PPPoE 重播、系统自动升级|CHR / 官方硬件| |[schedule](./src/schedule)|[ros_schedule_script.conf](./src/schedule/ros_schedule_script.conf)|RouterOS 定时任务配置脚本定时邮件推送、PPPoE 重播、系统自动升级|CHR / 官方硬件|
|-|-|-|-| |-|-|-|-|
|[email](./src/email)|[fox_ros_email_log_worker.conf](./src/email/fox_ros_email_log_worker.conf)|RouterOS 日志收集邮件 推送脚本|CHR / 官方硬件| |[email](./src/email)|[ros_email_log_worker.conf](./src/email/ros_email_log_worker.conf)|RouterOS 日志收集邮件 推送脚本|CHR / 官方硬件|
||[fox_ros_email_res_worker.conf](./src/email/fox_ros_email_res_worker.conf)|RouterOS 资源状态邮件 推送脚本|CHR| ||[ros_email_res_worker_chr.conf](./src/email/ros_email_res_worker_chr.conf)|RouterOS 资源状态邮件 推送脚本|CHR|
||[fox_ros_native_email_res_worker.conf](./src/email/fox_ros_native_email_res_worker.conf)|RouterOS 资源状态邮件 推送脚本|官方硬件| ||[ros_email_res_worker_native.conf](./src/email/ros_email_res_worker_native.conf)|RouterOS 资源状态邮件 推送脚本|官方硬件|
|-|-|-|-| |-|-|-|-|
|[upgrade](./src/upgrade)|[fox_ros_chr_sys_upgrade_worker.conf](./src/upgrade/fox_ros_chr_sys_upgrade_worker.conf)|RouterOS 系统自动更新脚本|CHR| |[upgrade](./src/upgrade)|[ros_sys_upgrade_worker_chr.conf](./src/upgrade/ros_sys_upgrade_worker_chr.conf)|RouterOS 系统自动更新脚本|CHR|
||[fox_ros_native_sys_upgrade_worker.conf](./src/upgrade/fox_ros_native_sys_upgrade_worker.conf)|RouterOS 系统自动更新脚本|官方硬件| ||[ros_sys_upgrade_worker_native.conf](./src/upgrade/ros_sys_upgrade_worker_native.conf)|RouterOS 系统自动更新脚本|官方硬件|
|-|-|-|-| |-|-|-|-|
|[shortcut](./src/shortcut)|[fox_ros_native_init_script.conf](./src/shortcut/fox_ros_native_init_script.conf)|RouterOS 官方硬件自带的初始化脚本,仅供研究|官方硬件| |[shortcut](./src/shortcut)|[ros_official_init_script.conf](./src/shortcut/ros_official_init_script.conf)|RouterOS 官方硬件自带的初始化脚本,仅供研究|官方硬件|
||[fox_ros_chr_shortcut.conf](./src/shortcut/fox_ros_chr_shortcut.conf)|RouterOS CHR 命令行配置脚本,包含高级防火墙、内网 DNS、CAKE QoS、邮件推送、额外日志存储等|CHR| ||[ros_shortcut_chr.conf](./src/shortcut/ros_shortcut_chr.conf)|RouterOS CHR 命令行配置脚本,包含高级防火墙、内网 DNS、CAKE QoS、邮件推送、额外日志存储等|CHR|
||[fox_ros_native_shortcut.conf](./src/shortcut/fox_ros_native_shortcut.conf)|与 CHR 脚本类似,但根据官方硬件做了部分适配修改,使用 Fq_Codel QoS|高性能官方硬件| ||[ros_shortcut_native.conf](./src/shortcut/ros_shortcut_native.conf)|与 CHR 脚本类似,但根据官方硬件做了部分适配修改,使用 Fq_Codel QoS|高性能官方硬件|
||[fox_ros_rb750gr3_simple_shortcut.conf](./src/shortcut/fox_ros_rb750gr3_simple_shortcut.conf)|与高性能官方硬件脚本类似但根据硬件性能使用精简防火墙并移除了QoS|官方硬件| ||[ros_shortcut_simple_rb750gr3.conf](./src/shortcut/ros_shortcut_simple_rb750gr3.conf)|与高性能官方硬件脚本类似但根据硬件性能使用精简防火墙并移除了QoS|官方硬件|

View File

@ -29,16 +29,16 @@ RouterOS 路由器的安装以及折腾手记。
### 系列章节 ### 系列章节
0. [PVE下RouterOS安装](./0.PVE下RouterOS安装.md) 0. [PVE下RouterOS安装](./00.PVE下RouterOS安装.md)
1. [定义网络接口和基础配置](./1.定义网络接口和基础配置.md) 1. [定义网络接口和基础配置](./01.定义网络接口和基础配置.md)
2. [配置防火墙和流量整形](./2.配置防火墙和流量整形.md) 2. [配置防火墙和流量整形](./02.配置防火墙和流量整形.md)
3. [RouterOS正版系统激活](./3.RouterOS正版系统激活.md) 3. [RouterOS正版系统激活](./03.RouterOS正版系统激活.md)
4. [系统参数调整](./4.系统参数调整.md) 4. [系统参数调整](./04.系统参数调整.md)
5. [系统自动化及邮件脚本](./5.系统自动化及邮件脚本.md) 5. [系统自动化及邮件脚本](./05.系统自动化及邮件脚本.md)
6. [RouterOS使用内网DNS服务器](./6.RouterOS使用内网DNS服务器.md) 6. [RouterOS使用内网DNS服务器](./06.RouterOS使用内网DNS服务器.md)
7. [DHCP静态地址和Options配置](./7.DHCP静态地址和Options配置.md) 7. [DHCP静态地址和Options配置](./07.DHCP静态地址和Options配置.md)
8. [使用附加硬盘记录系统日志](./8.使用附加硬盘记录系统日志.md) 8. [使用附加硬盘记录系统日志](./08.使用附加硬盘记录系统日志.md)
9. [RouterOS配置IPv6](./9.RouterOS配置IPv6.md) 9. [RouterOS配置IPv6](./09.RouterOS配置IPv6.md)
### 附录 ### 附录

View File

Before

Width:  |  Height:  |  Size: 224 KiB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224 KiB

View File

Before

Width:  |  Height:  |  Size: 103 KiB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103 KiB

View File

Before

Width:  |  Height:  |  Size: 412 KiB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412 KiB

View File

Before

Width:  |  Height:  |  Size: 166 KiB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166 KiB

View File

Before

Width:  |  Height:  |  Size: 59 KiB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59 KiB

View File

Before

Width:  |  Height:  |  Size: 243 KiB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243 KiB

View File

Before

Width:  |  Height:  |  Size: 93 KiB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93 KiB

View File

Before

Width:  |  Height:  |  Size: 28 KiB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28 KiB

View File

Before

Width:  |  Height:  |  Size: 282 KiB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282 KiB

View File

Before

Width:  |  Height:  |  Size: 285 KiB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285 KiB

View File

Before

Width:  |  Height:  |  Size: 80 KiB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80 KiB

View File

Before

Width:  |  Height:  |  Size: 282 KiB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282 KiB

View File

Before

Width:  |  Height:  |  Size: 259 KiB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259 KiB

View File

Before

Width:  |  Height:  |  Size: 178 KiB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178 KiB

View File

Before

Width:  |  Height:  |  Size: 293 KiB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293 KiB

View File

Before

Width:  |  Height:  |  Size: 286 KiB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286 KiB

View File

Before

Width:  |  Height:  |  Size: 424 KiB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424 KiB

View File

Before

Width:  |  Height:  |  Size: 280 KiB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280 KiB

View File

Before

Width:  |  Height:  |  Size: 248 KiB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248 KiB

View File

Before

Width:  |  Height:  |  Size: 80 KiB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80 KiB

View File

Before

Width:  |  Height:  |  Size: 119 KiB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119 KiB

View File

Before

Width:  |  Height:  |  Size: 206 KiB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206 KiB

View File

Before

Width:  |  Height:  |  Size: 100 KiB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100 KiB

View File

Before

Width:  |  Height:  |  Size: 248 KiB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248 KiB

View File

Before

Width:  |  Height:  |  Size: 98 KiB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98 KiB

View File

Before

Width:  |  Height:  |  Size: 64 KiB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64 KiB

View File

Before

Width:  |  Height:  |  Size: 90 KiB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90 KiB

View File

Before

Width:  |  Height:  |  Size: 78 KiB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78 KiB

View File

Before

Width:  |  Height:  |  Size: 169 KiB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169 KiB

View File

Before

Width:  |  Height:  |  Size: 80 KiB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80 KiB

View File

Before

Width:  |  Height:  |  Size: 33 KiB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33 KiB

View File

Before

Width:  |  Height:  |  Size: 169 KiB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169 KiB

View File

Before

Width:  |  Height:  |  Size: 191 KiB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191 KiB

View File

Before

Width:  |  Height:  |  Size: 135 KiB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135 KiB

View File

Before

Width:  |  Height:  |  Size: 206 KiB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206 KiB

View File

Before

Width:  |  Height:  |  Size: 23 KiB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23 KiB

View File

Before

Width:  |  Height:  |  Size: 144 KiB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144 KiB

View File

Before

Width:  |  Height:  |  Size: 231 KiB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231 KiB

View File

Before

Width:  |  Height:  |  Size: 49 KiB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49 KiB

View File

Before

Width:  |  Height:  |  Size: 252 KiB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252 KiB

View File

Before

Width:  |  Height:  |  Size: 198 KiB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198 KiB

View File

Before

Width:  |  Height:  |  Size: 250 KiB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250 KiB

View File

Before

Width:  |  Height:  |  Size: 285 KiB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285 KiB

View File

Before

Width:  |  Height:  |  Size: 168 KiB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168 KiB

View File

Before

Width:  |  Height:  |  Size: 221 KiB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221 KiB

View File

Before

Width:  |  Height:  |  Size: 74 KiB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74 KiB

View File

Before

Width:  |  Height:  |  Size: 262 KiB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262 KiB

View File

Before

Width:  |  Height:  |  Size: 265 KiB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265 KiB

View File

Before

Width:  |  Height:  |  Size: 91 KiB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91 KiB

View File

Before

Width:  |  Height:  |  Size: 19 KiB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19 KiB

View File

Before

Width:  |  Height:  |  Size: 79 KiB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79 KiB

View File

Before

Width:  |  Height:  |  Size: 70 KiB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70 KiB

View File

Before

Width:  |  Height:  |  Size: 99 KiB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99 KiB

View File

Before

Width:  |  Height:  |  Size: 31 KiB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31 KiB

View File

Before

Width:  |  Height:  |  Size: 32 KiB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32 KiB

View File

Before

Width:  |  Height:  |  Size: 92 KiB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92 KiB

View File

Before

Width:  |  Height:  |  Size: 281 KiB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281 KiB

View File

Before

Width:  |  Height:  |  Size: 335 KiB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335 KiB

View File

Before

Width:  |  Height:  |  Size: 185 KiB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185 KiB

View File

Before

Width:  |  Height:  |  Size: 79 KiB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79 KiB

View File

Before

Width:  |  Height:  |  Size: 40 KiB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40 KiB

View File

Before

Width:  |  Height:  |  Size: 150 KiB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150 KiB

View File

Before

Width:  |  Height:  |  Size: 846 KiB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846 KiB

View File

Before

Width:  |  Height:  |  Size: 937 KiB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937 KiB

View File

Before

Width:  |  Height:  |  Size: 844 KiB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844 KiB

View File

Before

Width:  |  Height:  |  Size: 260 KiB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260 KiB

View File

Before

Width:  |  Height:  |  Size: 265 KiB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265 KiB

View File

Before

Width:  |  Height:  |  Size: 154 KiB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154 KiB

View File

Before

Width:  |  Height:  |  Size: 263 KiB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263 KiB

View File

Before

Width:  |  Height:  |  Size: 638 KiB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638 KiB

View File

Before

Width:  |  Height:  |  Size: 520 KiB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520 KiB

View File

Before

Width:  |  Height:  |  Size: 264 KiB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264 KiB

View File

Before

Width:  |  Height:  |  Size: 214 KiB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214 KiB

View File

Before

Width:  |  Height:  |  Size: 238 KiB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238 KiB

View File

Before

Width:  |  Height:  |  Size: 232 KiB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232 KiB

View File

Before

Width:  |  Height:  |  Size: 58 KiB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58 KiB

View File

Before

Width:  |  Height:  |  Size: 208 KiB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208 KiB

View File

Before

Width:  |  Height:  |  Size: 113 KiB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113 KiB

View File

Before

Width:  |  Height:  |  Size: 104 KiB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104 KiB

View File

Before

Width:  |  Height:  |  Size: 168 KiB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168 KiB

View File

Before

Width:  |  Height:  |  Size: 170 KiB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170 KiB

View File

Before

Width:  |  Height:  |  Size: 80 KiB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80 KiB

View File

Before

Width:  |  Height:  |  Size: 183 KiB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183 KiB

View File

Before

Width:  |  Height:  |  Size: 186 KiB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186 KiB

View File

Before

Width:  |  Height:  |  Size: 77 KiB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77 KiB

View File

Before

Width:  |  Height:  |  Size: 56 KiB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56 KiB

View File

Before

Width:  |  Height:  |  Size: 34 KiB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34 KiB

View File

Before

Width:  |  Height:  |  Size: 192 KiB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192 KiB

Some files were not shown because too many files have changed in this diff Show More